通江是中國銀耳之鄉,通江銀耳因其食用和藥用價值享譽海內外。近幾年來,由于銀耳菌種退化、耳林資源枯竭等原因,通江銀耳產業發展受到極大制約。
據了解,為重振通江銀耳產業發展,通江縣將借助通江銀耳搭乘“神八”進入太空培育新菌種的機遇,投入6.65億元建造“中國通江銀耳產業園”,將其打造成“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現代食用菌產業園區樣板。
憶往昔 一斤通江銀耳抵二十斤豬肉
“1985年,我們村每家每戶開始種植銀耳,全村200戶人,平均每戶種100瓶菌種。銀耳收購平均價30元一斤,如果種200至300瓶菌種,一年就可收入3000至4000元。”近日,諾水河鎮瓦石灘村村支書徐永東說起當年種植銀耳的輝煌,依然神采奕奕。
徐永東介紹,陳河、涪陽、新場、諾水河等鄉鎮是通江銀耳的主產區。上世紀八十到九十年代,生豬養殖和種植銀耳是當地老百姓主要的經濟來源。
通江縣科技局的數據記錄顯示,通江銀耳在1986年達到頂峰,年產量達27萬斤。“當時豬肉價格才1.6元1斤,而1斤銀耳的收購價在20至30元左右,1斤銀耳可抵20斤豬肉!”通江縣科技局局長徐栩說道。
現危機 菌種退化外地銀耳搶占市場
“我從2000年開始就沒種銀耳了,如今種銀耳賺不了錢。”村民徐子祥說。
原來,隨著時間漸長,通江銀耳菌種退化,逐漸出現了產量降低,容易生霉的情況。“主要原因是長期進行人工栽植,脫離了野生、凈化和保護等環境,通江銀耳菌種便開始嚴重退化。”縣技術人員說。
與此同時,福建棉籽銀耳開始搶占本地市場。一位經營通江土特產店的老板說,棉籽銀耳朵型好、有賣相,價格便宜,顧客更傾向于購買福建棉籽銀耳。
通江銀耳賣不了好價錢,村民便開始大量砍伐青岡樹,耳林資源漸漸減少。從2000年開始,銀耳種植戶陸續減少。
破瓶頸 搭乘神八太空育種助力生產
為重振通江銀耳雄風,2009年,通江縣與相關單位合作,開展通江銀耳“太空育種”試驗項目。
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通江銀耳搭乘神舟八號飛船進入太空。11月17日晚,成功返回地面。11月21日,觀察檢測出12株菌株成活。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