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陜愛往遠處走,這是從漢唐就證明過的,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這些著名的故事不用多說。《陜西故事》第三集《行道其遠》給我們講述了很多鮮為人知的關于老陜不畏險阻、勇往直前的故事,比方說“走西口”是陜西榆林人率先開始的,比方說中國的首條茶馬古道是陜西漢中茶葉商人走出來的。
六下西洋的鄭和原來也是老陜
西安《重修清凈寺碑》記述了鄭和與陜西的一段往事。清凈寺即今天西安大學習巷清真寺的早期用名,也許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塊石碑上的馬哈只,但他的兒子馬三保卻是享譽世界的航海家,而馬三保就是鄭和。
中國回族學會副秘書長李建彪說,當時陜西關中的伊斯蘭文化背景在全國有非常明顯的影響,所以鄭和在第四次(1413年)下西洋的時候,專門邀請哈三阿訇,就是大學習巷清真寺的哈三阿訇,去給他當翻譯。
除了碑文所說的他要尋找一位翻譯人員外,他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回到祖籍,祭祖掃墓。哈三作為翻譯,在鄭和下西洋的征途中屢建奇功。后來為了答謝哈三,1415年鄭和重修了清凈寺。
“走西口”的故事源自陜西人
明代中葉,陜西按察使項忠奔赴榆林,決定開放陜北邊墻,準允陜西延綏鎮沿長城各地軍民出長城關口,開墾長城外的禁墾土地,這就是歷史上轟轟烈烈“走西口”的開始。
復旦大學教授張曉虹認為走西口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實際上是商人的走西口,農業產品輸入到蒙古高原;另外一方面,主要是指的農民的走西口,就是越過長城進入河套地區,把過去的畜牧業經濟為主的內蒙古高原河套地區改變為農耕區。
至此,陜西人開始進入長城以北50里內的黑界地耕種,不久有人便不顧朝廷的限制,偷越黑界地或進入更廣闊的鄂爾多斯開荒種地。這一綿延400多年的“走西口”西部初期開發浪潮,是陜西人一手描繪的歷史畫卷,那一首蒼涼的陜北民歌《走西口》也隨之傳遍了大半個中國。
陜甘茶馬古道走出了西北數百年和平
明洪武三年,政府壟斷茶業貿易,陜西漢中、紫陽茶區出產的茶葉,由商人輾轉經過陜甘茶行古道,販運到甘、青地區,換來馬匹,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茶馬古道就這樣開辟出來。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