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東北三省大豆產業陷入困局,國產大豆“最后堡壘”命懸一線。國產大豆賣不出去,進口大豆大幅增加,國內大豆市場為什么冰火兩重天?謀求國產大豆的穩定話語權,有哪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如何做到防范于未然,避免其他農產品行業重蹈大豆覆轍?
中廣網北京5月7日消息,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中國證券報今天報道,東北三省的大豆產業鏈面臨豆價低、大豆種植面積減少的現狀,已經陷入難以持續發展的困局。相比之下,產量高、價格低的進口大豆快速占據中國市場。國產大豆的命運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根據中國大豆網對東北三省上千個監測點的調查估算,今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或比去年減少30%左右,吉林減少31%左右,局部地區最高減少70%。黑龍江省農委公布的數據顯示,該省大豆種植面積呈逐年遞減趨勢:2009年比2008年減少近4%,2010年比2009年減少近10%,2011年比2010年減少約20%。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石人鎮農資銷售員告訴記者,“大豆種子賣不動,大豆肥也是如此。到目前為止,賣出的700多噸化肥中只有1噸大豆肥,可見幾乎沒人種大豆了。”石人鎮一位大豆種植戶無奈地說,去年春耕時就盼著豆價能漲上去,結果盼到今年春耕,豆價也沒達到每斤2.5元。所以,今年200多畝地就全都改種玉米了。
目前,國產大豆市價是1.8-1.9元/斤,國儲收購價為2.0元/斤。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玉米與大豆的合理比價一般在1:2.5左右,目前國內市場的玉米與大豆比價為1:2.0,偏離幅度較大。農民因為豆價低不愿種豆,大豆加工企業因為加工產品價格難漲,不愿高價收豆。每斤一塊八九的市場收購價能減輕企業的虧損度。如果收購價格超過2.0元/斤,會加劇企業的虧損,再加上下游飼料加工企業高成本運營,黑龍江省的大豆產業深陷困局。
盡管今年全球大豆減產預期強烈,而且已經在期貨市場上有所反映,但是農民種植大豆的意愿仍然大幅降低。業內擔心,國產大豆可能出現無豆可收的局面。這無疑將給價格本來就比較低的進口大豆提供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國產大豆亟待拯救。
來源:中國廣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