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節以后,豬肉價格一路下跌,豬價下跌雖是季節性規律,但2012年跌幅明顯較往年大。生豬價格連續13周下降,豬糧比價連續15周下降,已經連續4周低于盈虧平衡點6∶1。
相較于前幾周,近半月豬肉價格跌幅已經放緩,逐步趨穩。那么,造成豬肉價格漲漲跌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終端消費低迷和生豬供應充足是豬肉價格下跌的主要原因。2011年生豬價格一路高漲,一些養殖戶紛紛補欄,加之豬病形勢較為平穩,成活率較高,造成今年市場供應量持續增加。截至2012年3月份生豬存欄46167萬頭,同比增長5.46%,能繁母豬存欄4954萬頭,同比增長4.04%。同時,今年以來終端消費低迷不振,造成生豬價格一路下滑。
輪儲、放儲和豬肉進口的量增價揚對市場亦造成一定沖擊。據上海海關統計,去年7月起,上海海關關區豬肉進口量已連續8個月呈現成倍激增態勢。2012年前2個月我國豬肉進口保持量增價揚態勢,4月初海關通報進口豬肉的數據,同比增幅80%以上。進口肉不僅對終端肉價影響較大,而且還大大影響到屠宰企業的實際盈利水平,從而影響屠宰企業的收購、屠宰積極性。
“過山車”般的生豬市場行情似乎成為了養豬行業難以擺脫的一個“魔咒”。在2008年生豬和豬肉市場持續高價和國家扶持生豬生產發展政策的拉動下,生豬養殖快速發展,在2009年生豬生產周期性調整中,全國生豬產能過剩的情況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形成了供大于求的格局,肉價隨之出現下跌。由于各方積極努力,生豬產能在低谷期積極調整,于2010年6月中旬豬肉價格止跌觸底反彈。受生豬供應偏緊、飼料原料價格及人工成本上漲等因素影響,2011年豬肉價格一路飆漲,生豬價格和豬肉價格創2008年以來的歷史最高點。在經歷去年的快速上漲之后,今年又轉而掉頭向下,直至跌破6∶1的盈虧平衡點。
生豬生產具有周期性,價值規律調節供求關系變化。以生豬市場波動周期來看,市場走出虧損進入盈利,隨著豬價和盈利的上漲,逐漸帶動補欄、存欄的恢復,存欄恢復帶動后期供應的增加,價格和盈利再次下跌,最終再次進入虧損。此外,生豬養殖規模、養殖成本及疫病等也是影響生豬市場變化的重要因素。
來源:經濟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