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出現的菜價高現象是全局性的,主要是由氣候因素造成,但也讓人對衢州本地蔬菜的生產、供應能力引發關注。本地蔬菜的生產、供應狀況如何呢?記者近日進行探訪。
5月21日,記者看到,位于衢城東門的一個蔬菜基地呈現一片綠油油景象,枝蔓上掛滿辣椒、番茄、小南瓜等蔬菜,幾位菜農正在菜地干活。陳海福既是自己種菜,也是蔬菜基地的牽頭人,說起今年種菜的效益,他開心地說,雖然上市季節推遲了,蔬菜的產量也有所降低,但因為菜價高,收入也不錯。“像白辣椒,去年每斤只有五六塊錢,今年前段時間卻高達8塊至10塊。”他家今年種了7個大棚2畝多地,毛收入就有3萬多元。
這個蔬菜基地共有80畝地,是原來東門村征遷后由30戶菜農臨時租賃的,來這里種菜的都是信安街道東門村資深菜農。據了解,這里種菜種得最好的是梅春茍家,他家今年種了1畝多地的菜,到目前為止已拿到了2.5萬元收入,除去成本,還有2萬多元,到年底最起碼有4萬元收入。
梅春茍告訴記者,種菜關鍵看技術,在今年氣候條件下,“人家沒菜賣,我卻有很多好賣的菜。”他家的菜上市時間比人家提早了10天,產量不減反增,而且種植成本低,人家的成本約占銷售額的30%,他家的10%都不到。
然而,規模種菜卻與此形成鮮明反差。記者了解到,許多規模種植的蔬菜不僅上市時間遲,而且產量低,雖然眼下菜價高位運行,但種植效益仍不理想。
聚豐生態養殖種植園區主人朱銀壽是其中種得比較好的一位,由于種植多年,有一定的經驗。他告訴記者,今年種植效益還稍好一點,像去年每畝收入只有三四千元。“種菜這個行業,既費心氣,投入又大,這點收入根本算不了什么。”
問及種菜效益低的原因,朱銀壽直言種植成本高,“像去年雇工工資一天60元,今年已漲到70元。”此外,肥料等農資成本也大幅上漲。最讓他頭痛的是,雖然他的農業園里是按標準化種菜的,用的都是有機肥,種的是無污染的“生態菜”,但優質不優價,拿到超市里都嫌貴。
由于規模種菜效益不高,規模種植戶種菜積極性普遍不高,有的種植基地甚至出現退菜改種現象。
來源:浙江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