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永萬,綏棱縣泥爾河鄉扶北村人人都豎起大拇指,稱李永萬是科技宣傳員、農技指導員、義務服務員。
李永萬今年31歲,別看年紀不大,可是莊稼院里的“老把式”了。1995年,李永萬初中畢業回鄉務農,一門心思撲在鉆研農業科技上,溫室西瓜、棚室蔬菜李永萬都做得有板有眼。1998年開始,泥爾河鄉興起“水改旱”。這一年起,李永萬癡心于水稻種植。李永萬種水稻有股子鉆勁在村里出了名,村里、鎮里的水稻科技培訓,他是場場都到。只要有外出學習、考察的機會,他都參加,無論到哪,只要他聽說當地有種稻專家,總要上門討教幾招。1999年,他還專門到省農科院學習了兩個月。
2005年,李永萬聽說慶安縣采用“兩段式”育苗試育成功,他到慶安縣去學習。回來后,他采用新方法育了15畝秧苗,結果由于缺少管護經驗,15畝秧苗只成活了9畝,秋收后,9畝地水稻產量6300公斤。這下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心。年底,他認真總結了一年來的育苗經驗,在此基礎上,又先后3次到慶安縣向水稻種植大戶學習,并自費到東北農業大學學習近兩個月。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6年,李永萬精心育苗,認真管護,他采用的“兩段式”育苗和超稀植栽培技術終于獲得了成功,坰產達到1.125萬公斤,5戶和他一起試種的村民也嘗到了甜頭。
“我要用事實徹底改變人們傳統的耕種方式,讓全村的人都科學種田、科技致富。”貧困戶魏連芳多年來,一直采用傳統的常規方法種地,水稻坰產還不到5000公斤。從2006年開始,李永萬多次主動上門鼓勵指導他采用新方法育苗,并無償將種子、地膜、秧盤等生產物資送給他;村民李生,身體有殘疾,勞動能力差,李永萬就親自幫他選種、親手教他育苗,并在他缺少資金時,主動借給他2000元。在李永萬的引帶下,去年全村18戶村民采用“兩段式”育苗和超稀植栽培技術,坰產達到了1.14萬公斤,真正獲得了水稻大豐收。
如今,李永萬成了村里的大忙人,他家就像一個義務技術服務站,每天都有村民電話咨詢或登門請教,向他學習科學種田技術。走進扶北村的田間地頭,也總是能看到李永萬忙碌的身影。
來源:阿里巴巴農業頻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