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勵引導民間投資將面臨國企的抵制
* 但民間投資仍被視作未來經濟成長所需
* 鑒於以往經歷,最新努力能否成功仍存疑
* 成功將賴于政府強有力政策支撐
路透北京5月25日電---在經過十年磕磕絆絆的私有化進程後,中國放開國企控制行業的新舉動看來頗具魄力,但政府讓全社會分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所帶來好處的努力,卻受到利益集團的強烈抵制.
中國領導層、政府智囊、世界銀行以及民間經濟學家一致認為,加入wto的首個10年後,中國若要進一步通過改革推動發展,就必須增強國有企業競爭力與改善資本配置.
中國本周公布了允許民間投資高速公路、醫療和鐵路的細則,但問題在於,這能否真正幫助稀釋國有資本在一系列行業中的參與度,這些行業的國企高管享有部長級待遇且企業可優先獲取資本和合同.
"問題不是寫一份文件那麼簡單,"法國興業銀行駐香港的中國經濟分析師姚煒指出,"競爭環境是公平的嗎?你讓民企投資,可當他們去銀行的時候,能獲得與國企一樣的貸款條件嗎?他們拿得到國企那樣的補貼嗎?"
中國鼓勵民營資本的基本政策發布於2010年,即所稱的"新36條".歷史慣性以及缺乏具體細則,令這次改革再次陷入停頓,一如2005年首推"36條"以來的失敗模式.
來自政府支持的大國企的阻力不可小覷.大型國有銀行主導銀行業,憑借存貸利差獲利豐厚,而國有企業不需要競爭就能獲得最好的合同.
中國工商銀行第一季獲利高於摩根大通、花旗集團和富國銀行的獲利總和,中國大銀行的獲利規模可見一斑.
**抵制是自然反應**
"保護自身市場不受競爭,這樣的想法是完全自然的,"渣打銀行駐香港的首席中國分析師stephen green稱.
"中國政府作出的表態非常好,但要產生真正效果,還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世界銀行周三將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由8.4%調降至8.2%,并敦促中國采用較寬松的財政政策提振消費,而非通過國家投資帶動經濟活動.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