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關權威人士分析認為,中國農業生產已經進入“高成本時代”。盡快實現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問題已經擺上主產區政府和各有關方面非常重要的議事日程。
普及甘蔗生產機械化可以十分有效地解決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可以十分顯著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可以促進我省甘蔗的種植走向規范化、科學化,引導蔗農普及蔗田間套種技術,改變我省甘蔗生產十分落后的觀念與方式,還可以借以推動甘蔗生產逐步向規模化、專業化轉變。國內外無數事實證明,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是減少生產用工量、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高作業效率、提高作業質量、提高蔗田保水保肥能力、防止甘蔗倒伏的重要途徑。
目前,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產糖國家已經全部或基本實現了糖料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包括整地、種植、田間管理、收獲和運輸的所有環節。而我國糖料生產相當一部分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傳統農業年代(其中,收獲工序90%以上仍是人工),機械化嚴重滯后。
早在1958年,毛澤東主席就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農業的機械化道路一直是舉步維艱。不過,這種現象在近年來已經引起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2010年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了52%,實現了農業生產從以人畜力為主到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然而,最近中科院發布的報告稱,以農業增加值比例、農業勞動力比例和農業勞動生產率三項指標進行計算,中國農業經濟水平比美國落后約100年,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比中國工業勞動生產率低約10倍!
據報道,“十一五”期末,廣西蔗地深耕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70%,但種、收機械僅僅是實現少數突破。今年,廣西自治區財政投入580萬元,地方財政配套補貼160萬元,在全區10個甘蔗主產區建設10個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而廣西上思縣截至去年底已有各類拖拉機和各種配套農機具分別近萬臺,全縣綜合機械作業水平已經達到了38.8%,農業機械承擔了農村的75%勞動量,有效減輕了農民群眾的勞動強度,降低了生產成本,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來源:昆商糖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