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國際化最終靠市場選擇
* 央行將清理不必要管制,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
* 經常項目順差與gdp比例在不斷減少,可能會繼續下降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表示,人民幣能否國際化最終還是靠市場的選擇,央行要做好的是清理不必要的政策管制,以及進一步發展和開放金融市場.
他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指出,中國經常項目順差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在不斷減少,而且趨勢非常明顯,今後可能還會繼續下降;此外存款保險一直在準備,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十二五(2011-2015年)規劃都有相關內容,會擇機推進并實施.
周小川還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有些地方不良貸款有所上升也是正常的,這個數據尚不算高,但一定要引起高度警惕.
在談到外匯儲備投資相關問題時,他談到,央行一直不希望有過多的、不斷增加的外匯儲備,但既然現實情況是有那麼多的儲蓄,而結構調整又是漸進的,就必須面對風險,正視過量儲蓄的風險管理問題.可對外進行合理的多樣化、分散化投資,同時還是要更大地向民間投資開放,鼓勵民間資本"走出去",比如當前正在溫州進行的金融改革試點.
周小川并稱,歐債危機未結束,許多政策刺激措施是暫時性的,空間有限.從根本上講歐債危機的前景取決於重債國能否通過結構改革重新獲得競爭力、取決於能否通過經濟增長實現財政可持續、取決於銀行體系能否擺脫各種拖累而擴大信貸.
但是財政緊縮、經濟下滑、銀行放貸能力下降的所"三連環惡性循環"的困局尚待解決,實現上述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且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關於對歐洲的投資,周小川坦陳,有部分可能會有損失,但要百分之百排除風險是不現實的,"我們要做的,是相對地排好隊,盡可能認清風險,最後達到總體效果上的保值、增值."
**人民幣國際化靠市場選擇**
周小川表示,人民幣國際化主要還是綜合實力和金融市場發展的結果,目前中國的綜合實力、對外開放程度,數量上都挺大.但金融市場發展水平和開放程度還不夠,還有繼續發展的空間,需要做的事挺多.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