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豆為什么會輸?“因為外資太強大了。”幾乎每一位業內人士在面對這個問題時,都會將此答案脫口而出。
事實上,在外資強大的產業布局背后,導致國產大豆接連潰敗的決定性內因,卻很少被人提及。勝敗也是商家常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習慣了一再潰敗,而輕視了導致失敗的自身原因。我們不禁要問,刨去外資因素,中國大豆到底輸在哪里?
先天不足
在大部分業內人士眼里,必須承認轉基因大豆在某些方面確實比非轉基因大豆更具優勢。例如種植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農民只需要“草甘膦”一種除草劑就能殺死各種雜草,免去了田間除草的工時及其它成本;又如轉基因大豆出油率高,能達到19%—20%,而非轉基因大豆一般只能達到17%— 18%。
針對這一問題,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曾向省內專家咨詢,卻被告知非轉基因大豆也有出油率不輸于美豆(美國進口大豆)的高油品種,但是由于混種混收,該品種并未得到普及。
水雜含量高(除脂肪外的其它脂溶性物質)和“升貼水”費用也是國豆的弱勢所在。“國豆的水雜含量高,而美豆幾乎沒有雜質。加工企業購買國豆,還要經過處理篩選。”中華油脂網的郭清保介紹說。
“購買國儲大豆,還需要補交‘升貼水’的錢,這也是一筆開銷。”王小語介紹,所謂的“升貼水”,指的是企業購買國儲大豆時,由于國儲大豆普遍干癟,含水量由新鮮時的14%降到了11%左右,購買時重量減輕,但含油量不變,因此需要買方補交3%的“升貼水”費用。
“簡言之,雖然美豆比國豆貴一些,但是綜合各方面后期成本考慮,沿海企業還是買美豆更劃算。”郭清保表示。
此外,國產大豆還有另一項更為嚴重的“先天不足”。
早在2003年,一份統計數據就顯示,阿根廷大豆單產為187kg/畝,巴西為186kg/畝,美國為150kg/畝,而中國只有區區115kg/畝。我國大豆的單產水平趨低,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
目前,美國大豆種植戶的平均種植面積為148h㎡(1h㎡=1萬平方米),而中國農戶的大豆種植平均規模只有0.1h㎡,即使是土地資源比較豐富的黑龍江省,最大種植規模也僅有10h㎡左右(主要指承包國有農場耕地的農戶),不能形成規模經營。
而在農民之間,大豆品種自留自用、相互串換使用嚴重,導致國產大豆品種混雜退化,有些地方甚至依然用著幾十年前的低產品種;部分產區沒有合理輪作倒茬,重茬面積日益擴大,病害有加重趨勢……
上述因素加劇了種豆比較效益的下降。據調查,農戶種植水稻、玉米和大豆的每畝效益分別是438元、304元和166元,差距懸殊。這些年玉米、水稻新品種頻出,單產不斷提高,相比之下,大豆單產一直未有突破性進展。正因如此,黑龍江大豆的種植面積逐年減少。
購銷體系問題多
自上世紀我國打破原有糧食統購統銷體系以來,黑龍江農產品購銷基本采用“掛牌收購、農民送糧”的原始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這種原始的購銷體系,使得國豆在購銷環節飽受詬病。
在國產大豆的購銷過程中,企業、貿易商、農戶之間的購銷行為完全出于自愿,企業在這種模式下無法保證穩定、標準化的糧源,也難以控制大豆的收購周期。
在這種原始的購銷模式下,如果糧價上漲,會出現農戶惜售、貿易商囤積,企業、國家拿不到糧的情況。即便糧食豐收,供應也顯現不出來,市場供應被投機需求替代;糧價下跌的時候,則反之,這加劇了糧價的大漲大跌。作為生產者的農戶、作為流通者的貿易商、作為加工者的企業,身份全部轉變成投機者,這不僅不利于各司其職,還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經濟指數的穩定。
與此同時,“掛牌收購、農民送糧”的方式需要企業向農民繳納現金,然后等待貨品出倉。相比美豆的點價購買,這種模式大大降低了企業的資金周轉率。
在期貨購銷市場,黑龍江同樣不占優勢。由于省內沒有建立交割庫,省內企業到省外交割大豆后再回省內加工,有些得不償失;沒有交割庫,農戶作為自然人難以參與期貨市場,不像美國農民那樣擁有自己的話語權和決策權。
即便是2008年國儲入市收糧,雖然穩定了國內的大豆價格,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大豆“影子市場”的情況,但卻造成了價格“南北倒掛”的局面,加重了油企的負擔。2008年國儲入市時,美豆到港完稅價為1.60元/斤,而國儲收購價為1.85元/斤。農民認準了國儲收購價,導致油企收購價格拔高,成本加大。許多油企寧愿停產也不愿虧本收豆,農民種植積極性無法提高。
國豆購銷體系的問題重重,不僅導致了農民賣豆難、企業收豆貴,還使得企業無法保證穩定糧源和把握收購周期,加大了國內市場的投機式價格暴漲暴跌。
相比之下,美豆數量、周期相對可控,收購價格浮動相對合理,更受油企的青睞。
全產業鏈缺失
“小小一粒大豆并不簡單,它的產業鏈有種植、加工、貿易、流通、信息、科研、金融期貨等諸多領域,涉及食品、養殖、醫藥、化工等諸多行業。轉基因大豆能夠來到中國,不但有其政府補貼、科技研發的支撐,還有農業產業化、資本化的高度凝聚。”王小語說。
全產業鏈,既有利于企業最大程度降低成本、保證原料質量,也能減少環節消耗、增強抗風險能力。國外大豆加工企業大多走產業鏈一體化、產品多元化的道路,但是我國大豆行業卻在此方面差距巨大。
我國大部分大豆油脂加工企業很少涉足科研、油料種植、收儲、物流、貿易、深加工等產業鏈的上下游環節,只涉及較短的一段中游加工鏈條。由于上下游皆不可控,他們的競爭力普遍低下,這也是2004年多數企業迅速成為“休克魚”的重要原因。
在沿海企業被外資滲透之后,外資大量在國內建立自己的全產業鏈。與此同時,黑龍江的大部分油企卻陷入了停產之中。
不可否認的是,國內像九三糧油工業集團這樣有雄厚資金實力并建立自己全球產業鏈條的民族企業屈指可數,但歷史告訴他們,擴展鏈條還有一線希望,否則將必死無疑。
非轉基因優勢難以發揮
在2008年國家發改委《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當中,專門要求加強產品標識管理,發揮國產大豆優勢。“加強對轉基因食品、非轉基因和轉基因大豆的宣傳教育,讓公眾充分享有知情權和選擇權;嚴格執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農業轉基因生物標簽的標識》和《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通過財政、信貸、物流等支持政策,引導和鼓勵大豆加工企業使用國產大豆。”
但是國豆的非轉基因優勢并未帶來額外的經濟收入,市面上的非轉基因大豆產品也并未因為自己的非轉基因身份而賣出更高的價格。并非所有國人都愿意為“非轉基因”四個字買單,加之目前非轉基因的標識管理也還做得不到位,更加劇了“非轉基因”的窘境。
“國家對于非轉基因標識有著嚴格標準,但是國內小包裝轉基因豆油基本使用下限標準。1.8毫米寬的非轉基因標識由于字體太小,所能起到的提示作用有限;而國內非轉基因產品標識不統一,難以達到優質優價的營銷訴求。”王小語表示,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能夠修改轉基因產品標識標準,將其調整放大。
宏安油脂總經理魏則峰認為,目前國人還是以節約為主,營養意識、非轉基因意識還不夠,因此市面上的非轉基因豆油尚沒有發揮出該有的價格優勢。(傲雙)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