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冬小麥播種前,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公布了提高2012年小麥最低收購價的通知。決定在小麥主產區繼續實行最低收購價,2012年生產的白小麥、紅小麥和混合小麥最低收購價均提高到每50公斤102元,比2011年分別提高7元、9元和9元。
新產小麥上市前,今年5月21日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又發出了《關于印發2012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的通知》。
應當說,國家通過政策信號及時引導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初衷是好的。正是由于國家政策釋放的積極信號,調動了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我國夏糧才有可能實現“九連增”。
但是,通過近三年的最低收購價執行情況,尤其是今年小麥的市場情況,不僅讓廣大糧農產生了疑問:小麥最低收購價是不是僅僅是一個信號?如果不是,為什么在應該啟動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的地方一年不啟動,兩年不啟動,今年啟動不啟動還是未知數?
今年新產小麥上市后,我國南部地區如湖北襄陽、河南省南部等地的市場價格從開秤時的每市斤1.00元至0.98元,下降到目前的0.98—0.95元,而且還有下降的趨勢。作為我國十大夏糧主產區之一的湖北省襄陽市,從5月21日開秤收購,到6月4日,全市各類糧食企業僅僅收購小麥3200萬斤,僅相當于過去高峰期日收購量的1/4。
今年襄陽小麥市場冷清的主要原因,固然與我國小麥庫存相對比較充裕,加上今年獲得豐收有關。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國家沒有及時啟動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按照國家政策的規定,以縣為單位,當小麥市場價格連續三天低于最低收購價時,有關部門核實后啟動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襄陽市的小麥市場價格已經十多天低于最低收購價,而且要求啟動的愿望十分強烈。可是,何時能夠啟動,不知要拭目以待多長時間。
糧食收購政策,不僅關系到糧食生產,關系到占我國絕大多數人口的廣大農民的利益,更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在我國糧食“緊平衡”的形勢下,我們沒有任何對糧食流通掉以輕心的資本。
農民是不能得罪的。農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保證95%的糧食自給,是我國的戰略方針。雖然我國獲得了糧食生產“八連增”,夏糧生產即將獲得“九連增”。但是,我國糧食的自給率僅有90%。正是為了調動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國家出臺了多項鼓勵糧食生產的政策。2011年,國家用于糧食生產上的投入,相當于每生產一市斤糧食,國家投入0.4元。對糧食收購方面的主要政策,是糧食最低收購價。但是,近三年來,小麥最低收購價僅僅成為了一個信號,沒有得到切實貫徹執行。如果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在我國部分地方,農民出售小麥連生產成本都收不回。可以想象,在生產虧本的情況下,農民還會在虧損中繼續發展糧食生產嗎?得罪了農民,誰來種糧食?沒有充足的糧食供應,全國人民”食能果腹”嗎?
糧食生產繼續增產是困難的。我國糧食生產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獲得空前的“八連增”。要在此基礎上繼續保持增產豐收困難不小。我國耕地資源有限,工業化、城鎮化在不斷挑戰耕地底線;水資源短缺;農業現代化程度低;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低等問題,不是一蹴而就能夠解決的。因此,我國糧食生產只能“吃補藥”,千萬不能“吃瀉藥”。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只能調動,不能抑制。要達到這一點,就要不折不扣地保證包括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在內的各項糧食生產惠農政策的有效落實。
國家糧食安全是絲毫馬虎不得的。作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我們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進行糧食品種的調節是必要的。但是,一味依賴國際市場來解決我國的糧食問題是不可行的。目前世界上每年的糧食貿易量僅有4000億噸。當今世界上每年還有10多億人口處于饑餓狀態。即使不考慮軍事、政治等因素,一旦中國大量缺糧,僅從數量上世界糧食貿易量就不能滿足中國的需求。
從世界經濟發展史看,任何國家的市場經濟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策,在糧食生產與流通方面尤為明顯。如果今年不在我國局部地區啟動小麥最低收購價,靠市場是不可能幫助種糧農民的。小麥最終要通過加工進入消費領域。以襄陽的面粉加工廠為例,按最短儲存時間,三個月(小麥后熟期),每收購一市斤小麥的費用0.08元以上。按目前面粉、副產品及加工費用倒算賬,小麥進廠價格不能超過1.05元。因此,小麥收購價應在0.97元;貿易商只能收0.95元以下;農村經濟人收購價則更低。因此,無論從保護種糧農民利益,保持糧食生產持續發展,還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政府形象,取信于民等方面,都要在應當啟動小麥最低收購價的地區當機立斷,堅決啟動。
(龔錫強)
來源:湖北省襄陽市糧食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