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農業廳廳長田家貴做主題演講。圖片由省農業廳辦公室提供
省農業廳廳長田家貴
今年中央1號文件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經過一代代農業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省農業科技創新具備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擁有袁隆平、劉筠、官春云等科技領軍人才;成立了一批設施相對完備的科技機構;雜交稻的研發推廣為世界水稻生產作出了突出貢獻;超級稻、棉花、蔬菜、油菜、辣椒、淡水魚等多個領域的品種選育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但也應看到,我省農業科技創新還面臨著科技資源分散、研究領域較窄、領軍人才斷層、研發平臺落后、推廣體系不完善、農民科技素質不高等問題。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奮發作為,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推動我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邁進。
一、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要在鞏固和發展水稻、生豬兩個省級產業技術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模式,逐步建立棉花、蔬菜、油菜、水產等主導產業技術體系,組成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團隊,堅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研究解決制約各主導產業發展的技術問題,提高農業科研與推廣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省現有省級獨立農業科研機構19個,市級農牧漁農機科研機構35個,涉農高等院校20多所。要大力整合現有的農業科技資源與科研力量,由過去多頭管理變為統一管理;建立省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的科研工作協調機制和技術協作機制,協調解決一些具體問題,加強重大科研項目協作攻關,減少重復研發,形成農業科技研發推廣一盤棋的工作格局。充分利用湖南農大、省農科院、隆平高科等涉農院校及科技企業的人才優勢,通過老一輩領軍人物的傳幫帶,著力培養新一代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建立不同層級的人才培養開發制度,將農業科技研發推廣、農技服務與人才培養相結合,采用學歷教育、項目歷練、實踐鍛煉等多種方式,穩步提高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制定以科研質量、創新能力和成果應用為導向的評價標準,從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及其轉化率、項目管理水平、服務農業的實際成效、農民滿意程度等多角度評價農業科技創新人才。
來源:紅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