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采茶茶葉濃,茶樹杞下生茶蔥。多買豬羊來謝祖,山神土地保興隆……”春日的安遠縣城濱江廣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甜美嘹亮的歌聲,輕松靈動的舞步,伴著悠揚的二胡、嗩吶、鑼鼓伴奏,5名身穿彩服、腰系彩帶、手持紙扇、肩挑茶籃的采茶女投入地舞著……古樸的安遠“茶籃燈”表演,引來觀眾掌聲陣陣。
安遠“茶籃燈”起源于安遠縣九龍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贛南采茶戲”的原始劇目《大摘茶》的上半段舞蹈表演部分,舞蹈表演呈現(xiàn)了九龍茶園的豐收景象和茶女們摘茶勞動的歡樂氣氛。
在安遠縣,茶籃燈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安遠城南有座九龍山,又叫九龍嶂。相傳,在唐玄宗時期,宮廷樂師雷光華和一名宮廷歌女產(chǎn)生愛情,兩人相攜逃出了宮廷,隨同中原漢民輾轉南遷,經(jīng)過安遠縣九龍山,發(fā)現(xiàn)這里山川秀美,便隱居在此開荒種茶,改姓為田。他們與山為伍,伴水為鄰,終日爬山種茶,辛勤耕作。勞作之余,他們唱起了山歌、茶歌,并教茶農(nóng)唱采茶歌,將采茶勞動動作與采茶歌糅合在一起,并結合了盛行茶區(qū)的馬燈、龍燈等藝術的特點,編演成了歌舞結合的民間燈彩采茶燈,亦名“茶籃燈”。從此,“茶籃燈”就成了流行于山頭茶園的一種最原始的歌舞表演藝術。經(jīng)過歷代藝人不斷改進,它逐漸流傳在安遠各地,成為采茶戲的雛形。
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茶籃燈”在安遠幾乎家喻戶曉。每逢喜慶節(jié)日,特別是春節(jié)期間,“茶籃燈”巡演隊伍在大小鄉(xiāng)村巡回演出。“茶籃燈”將要進入某個村莊表演時,由一位長者提燈籠先行,東道主燃放鞭炮迎接,主客相見,互相道喜。途中倘若遇新落成的屋宇,東家則必掩其門,此時執(zhí)龍頭小孩即唱慶辭贊賀,每唱慶辭一段,東家均以紅包答酬。唱完慶辭,東家開門迎進龍隊,隊伍于堂屋內表演,舞畢列隊離去。凡“茶籃燈”演出隊伍所到之處,必定鑼鼓齊鳴、鞭炮齊響、歌舞并起;每至一戶,主人都要端出自制糖果茶點,熱情款待茶籃隊。
來源:大江網(wǎng)-江西日報
以上是網(wǎng)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