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沙縣金井鎮湘豐飛躍有機茶基地,機械采茶替代了手工作業。
傳統的采茶,一雙雙巧手翻飛,采摘芽尖、嫩葉。近3年,人工采茶成本陡然拉升。在主產茶區,一個工日100元,依然請不到足夠采茶工。
面對勞動力短缺的困擾,省內茶企加快推廣機械化采茶、制茶。今年來,在長沙縣百里茶廊、安化云臺山等茶葉主產區,機械采茶制茶漸成氣候,茶產業正在由勞動密集型邁向技術密集型。
省茶葉研究所所長包小村說,相比手工茶,機采機制茶的外形略有影響,但香氣有提升,口感也更好。從目前來看,機械化正在升級茶產業,將助推湖南由茶業大省邁向茶業強省。
從長沙縣星沙鎮出發,沿s207線一路北上,長沙縣百里茶廊縱貫春華、路口、高橋、金井、雙江等9個鄉鎮,蜿蜒100余里。5月22日,記者來到百里茶廊的北端——金井鎮,龍頭茶企湘豐茶業公司、百里茶廊公司、金井茶廠都位于這里。
入夏,隨著氣溫逐步升高,茶園內的茶葉生長迅速,大量鮮葉急需采摘。在脫甲村湘豐飛躍有機茶基地,過去滿山遍野都是采茶工忙碌的景象已經不復存在,記者只看到6名采茶工人,每3人一組操作一臺采茶機。
采茶工人、脫甲村村民鄭再躍等人向記者示范機采茶葉:兩人分別站在茶壟兩側,將采茶機發動后,架在茶樹上,再拖著采茶機向前走。記者看到,一臺采茶機就像一個理發推子,張開“大嘴”將茶葉“吃”進去。在采茶機的后面,由一個工人托著一個大口袋,采茶機采下的茶葉,就由小型鼓風機吹進袋中。
才一會兒,大口袋就裝滿了鮮葉。記者發現,鮮葉幼嫩、勻齊;剛采過的茶壟,猶如修剪過一樣,整齊平直。
鄭再躍說,4月下旬以來,他們已經機采兩遍了。一直到10月,可機采六七遍茶葉。
傳統的茶葉生產需要大量勞動力,人工成本占總生產成本的80%以上,其中茶葉采摘占了勞動力成本的7成。“機械采茶,比人工快多了。”湘豐茶業公司總經理曾憲濤告訴記者,手工采茶,一人一天最多只能采摘10公斤鮮葉,勞動強度大而且速度慢。現在,3人一臺采茶機一天可采鮮葉1000多公斤,工效提高近40倍。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