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在加快生態茶園建設中,江安縣、珙縣、高縣充分利用茶園土地資源,按照宜賓生態茶園建設標準要求,加大種植科技含量,分別探索出茶糧間作、雞—沼—茶、果茶套種等種植模式,在茶園增效、茶農增收的同時,還取得了優化茶園生態環境的生態效益。近日,記者深入到這幾個縣產茶鎮、鄉的茶園,通過實地參觀、走訪茶技員和茶農,對他們的做法進行了采訪。
“我們在幼齡茶園推廣‘粱—茶—菊’種植技術,不僅提高了茶農的收入,還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5月24日,在江安縣江安鎮同義村,縣農業局茶葉站站長葉俊一邊帶記者參觀幼齡茶園,一邊告訴記者,該縣正在全縣的幼齡茶園推廣“粱—茶—菊”種植技術。
記者在同義村的幼齡茶園看到,每一層的梯地里種有一行茶苗和一行高粱,在地的邊沿種有一行菊花苗,這些苗子都長勢喜人。“這些茶苗已栽種了兩年,還有一兩年才能投產。地邊種的菊花是‘黃山貢菊’,是人們常用的保健、藥用菊花。”葉俊對記者說。
新造茶園需要3—5年才能投產,江安縣農業局茶葉站在幼齡茶園探索“粱—茶—菊”種植模式,有效解決了新茶園建設中茶農只投入無收入的問題。去年,該茶葉站在同義村推廣幼齡茶園間種再生高粱技術,畝產高粱400公斤,使茶農收入1500元。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保苗效果顯著,在去年特大干旱情況下,普通種植方式的幼齡茶苗死亡50%以上,而間種高粱的茶園的茶苗死亡在5%以內。此外,園間雜草、蟲害減少,茶苗長勢明顯好于常規種植。“該項技術的推廣應用對于加快和促進我縣茶葉產業的發展,提高茶園畝經濟效益有著重要意義。”葉俊告訴記者,去年,該站在同義村還示范種植了黃山貢菊,畝產胎菊干花30—50斤,產值1500—2000元。今年,全面推廣了種植黃山貢菊。
今年入春以來,江安縣茶葉站抓緊推廣幼齡茶園間種優質雜交再生高粱配套技術,根據去年種植經驗,結合當地氣候、土壤、水源和地理條件等因素,更新種植技術和種植方法,使配套技術更為完善。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