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問題再起波瀾:記者調查發現,某地紅富士蘋果被裝著違禁藥品的藥袋包裹長大。
一如不斷循環往復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樣,“藥袋蘋果”再度催發了人們有關食品安全危機的焦灼。不過,在種地種樹都離不開農藥的真實現狀之下,倘若農民不選擇農藥,則不僅意味著蟲害頻繁與減產,甚至還可能導致絕收。而這,往往會成為農民們乃至這個行業的不可承受之重。
這次,有專家就對此釋疑:“藥袋蘋果”上的藥粉會揮發,危害不大。真相到底如何?盡管仍需權威解釋,但由此看“藥袋蘋果”,它的真正問題或已不在于如何表達對食品安全的切膚之痛,而更應該從農業背后的過度化工著手,思考整個食品行業的衛生倫理問題,以及我們該如何從這類事件中仔細辨清真相,獲取更科學的衛生安全常識,擁有更多知情權。
隨著現代科技發展,農業生產方式發生變革,使得農藥等化學工業產品在農產品上大量使用。這一方面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賣相與質量,另一方面卻也帶來了農藥殘留、環境污染等公共安全問題。在“藥袋蘋果”之前,還有毒豇豆、“絕育”黃瓜、農藥茶葉成為食品安全問題的樣本,引發人們有關農藥使用安全的隱憂。這種情境下,監管部門明確農藥殘留是否在可控范圍內,是否有害身體健康與公共環境,還公眾以知情權,而不是把公眾留在一個模棱兩可的領域,不知所措、猜忌生疑,就顯得至關重要。
其實,在發達國家,隨著農業與工業發展,他們的食品安全領域也曾遭遇過幾乎與我們相同的困境:50多年前,美國海洋生物學家卡森接到一封朋友的來信。信中描述了一個小鎮的春天如何異乎尋常的安靜,聽不到鳥鳴,感覺不到任何自然的氣息。她為此進行了4年調查,寫成了《寂靜的春天》一書,指出人類不加選擇地濫用農藥、殺蟲劑和除草劑等化學合成制劑,將會危害鳥類、野生生物,并通過污染食品、空氣和水,直接威脅人類的健康和生存。這是一次農業生產化學工業化的深刻反思,其后,美國誕生了第一個農業環境組織,并禁止使用ddt。
回過頭來看我們的農產品生產。當我們缺乏對農業過度化學工業化的反思時,“無農藥殘留是理想主義”,才會成為監管者大言不慚的說辭。當我們對食品安全領域缺乏最起碼的常識普及與知情認知時,人們才會對類似“藥袋蘋果”的事件表露出不知所措的恐慌。就“藥袋蘋果”而言,除了反思監管與道德,如何找回人們在食品安全領域的知情權,如何在農業化學與食品安全之間找到出路,恐怕更任重道遠。(李妍)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