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爆出在北京一些超市的水果柜臺里,像芒果、香蕉、枇杷、木瓜等南方水果上都發現了標注“樹上熟”的標簽,意即在目前催熟技術泛濫的水果市場,“樹上熟”表達了在樹上成熟的直觀意思。這一報道引發了很多人對水果催熟劑的恐慌。對此食品專家指出,在水果的運輸存儲中,催熟劑使用得較為普遍,但催熟劑并不會造成人“早熟”的后果。
催熟劑應用廣泛
此次因“樹上熟”風波而被人們提及的水果主要有木瓜、香蕉、芒果、臍橙甚至早熟枇杷等。那么,催熟劑到底為何物?是否應用普遍呢?
據了解,對水果種植業上而言,水果的成熟分成兩種方式,一種是在樹上長到完全成熟,譬如楊梅、龍眼、枇杷、桑葚等,它們只能在樹上完全成熟透才能離開母體,因此這種水果在產地之外的地區比較少見。
第二種情況,就是有被下催熟劑嫌疑的,就是那些成長期和成熟期不相一致的水果。也就是水果在樹上已經長到足夠日子可以離開母體了,但是它還未完全成熟,還將繼續成熟。水果會在這段時間內,通過呼吸作用,把自己體內的淀粉轉化為果膠和糖,這種情況之下的果子,就需要擺放一段時間。包括芒果、榴蓮、牛油果、人參果、木瓜、香蕉等在內的大多數熱帶水果都屬于這種類型。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介紹,水果催熟劑名字叫做乙烯利,屬于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全世界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
她表示,自然成熟的水果是最為美味的。但催熟劑之所以應用廣泛,主要是因為一旦水果完全成熟,就會質地變軟,很難長途運輸,而且極容易腐爛。比如說,已經變黃成熟的香蕉,要裝箱長途運輸,必然被壓爛變質,何況是從海南供應給全國各地,要運輸三四千公里的距離。
因此就需要在水果質地尚硬,還未成熟的時候,就采摘下來。而且,對果把上的傷口,還要進行消毒處理。
到了銷售地之后,水果不會立刻成熟,它需要一個啟動因素,就是乙烯。很多水果的特點是,只要感知到一點乙烯氣體,就好像收到了“趕緊成熟吧”的信號,然后顏色變黃或變紅,質地軟化,氣味芳香,甜味增加,酸澀減少。比如說,青澀的香蕉和芒果,就必須使用乙烯利這種催熟劑,讓它們在兩三天內成熟,然后才能放到消費者的餐桌上。
“致早熟說”無科學依據
來源:京華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