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產業鏈可防“舊病復發”
一度直逼肉價的大白菜價格終于“退燒”。據農業部市場監測數據,6月4日全國批發市場重點監測的28種蔬菜均價為3.07元/公斤,較5月初下降約15%。其中大白菜位居價格跌幅前五名,國內均價比6月1日下跌8.9%。
菜價“周期性”暴漲暴跌為何頻頻上演?專家認為,種植一擁而上和供求關系失衡,是菜價大幅波動、損害供需雙方的主因。穩定菜價不應“管漲不管跌”,優化產業鏈應成為長效手段。
瘋漲白菜“退燒”半年前曾“傷農”
6月4日,在上海張橋、周浦等農貿市場看到,此前上海市場大白菜價格一度高達4元/公斤,目前大白菜批發價已降至2元—2.8元/公斤。
據上海市價格監測與成本調查隊數據,4日滬上蔬菜批發價格均告回落,大白菜農貿市場均價為3.16元/公斤,較1日下降6%。
盡管上海的大白菜價格在全國處于高位,但是此輪菜價下跌已是全國普遍的現象。據商務部數據,今年以來,國內大白菜批發均價一度從0.84元/公斤上漲至2.2元/公斤高位,較去年同期漲幅超過100%。但最新數據顯示,國內批發均價已回落至2.0元/公斤以下。
僅僅半年前,“菜賤傷農”還曾引發社會關注:北京、山東等地創下不足0.1元/公斤的超低采購價;年初上海也曾有慈善組織收購大白菜,通過“免費送市民”緩解滯銷。
調查發現,大白菜的“過山車”走勢并非個例。比如,大蒜批發價從2009年年初的每公斤2元至3元突破10元大關,去年一度又跌回原價。
“周期性”漲跌背后是供求失衡
“瘋狂的白菜”價格為何暴漲暴跌?中國蔬菜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陳明均認為,白菜、大蒜等大宗農產品頻頻“暴漲暴跌”,背后的菜價“蛛網效應”值得反思,即當供求決定價格,價格引導生產時,蔬菜因供求變化會出現周期性波動。
比如,因前季遭遇跌價、減產及外部因素,2010年大白菜價格大漲。隨后主要產區種植量及儲量大增。2011年,這一“大路菜”在多地陷入價跌滯銷困境,又影響農戶“看價栽種”的種植意愿。
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權衡認為,蔬菜產銷鏈條存在滯后性,使得當季價格影響下季產量。如果前一季菜價過低,將降低種植面積和產量,對下一季菜形成漲價壓力。
來源:中國投資咨詢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