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農業保險減輕麥農損失
在我國南方冬小麥產區,每到小麥收獲的5月中下旬就遇到陰雨天氣。雨量小且短暫的時候,小麥尚能夠正常收割;但遇到連陰雨天氣,尤其是收割期間,哪怕僅僅四五天的時間,就足以導致小麥發芽、赤霉病爆發。
按照國家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發芽小麥和赤霉病小麥均不能作為國家規定的標準品收購。對于這些小麥,農民只能低價出售。農民辛辛苦苦大半年的勞動成果,收獲的是增產不能增收。
如何幫助農民規避自然災害風險?最近,從安徽省財政廳傳出消息,去冬今春以來,安徽省農業保險經辦機構充分發揮基層農業保險服務網絡作用,積極展業承保,引導廣大農戶、種植大戶、龍頭企業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自愿投保小麥保險。據統計,全省累計承保小麥4038萬畝,為637萬次農戶提供107.5億元的農業生產風險保障。今年4月以來,安徽省沿淮及其以南地區發生小麥赤霉病,部分地區災情較重。各地向保險經辦機構報損小麥受災面積810萬畝,小麥估損金額約4億元。截至7月8日,保險經辦機構定損受災面積646萬畝,保險賠款3.2億元,資金將于7月底前通過財政“一卡通”發放到受災農戶。安徽省財政廳的作法,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巨額農業保險讓農民減輕心理負擔
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靠天收”的現狀在短期內無法避免。在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糧食生產集約化程度比較低,抗災能力差的情況下,農民生產糧食可謂是“膽戰心驚”。
播種前擔心“年成”。在我國不少地方農民種植糧食的品種,比如小麥,一家一戶不只是種植一個品種,而是種植2-5個以上的品種。問其緣由,很簡單:“碰年成”。不管天氣怎么樣,總有一個品種的收成好一點。這種心理狀況,實際上反映了農民對未來種植糧食生產的擔心。糧食生產的不僅周期長,而且投入大,如果年成不好,將無法獲得預期的效益。因此,是種植糧食,還是種植經濟效益高的其它農作物,農民在糧食播種之前最擔心的就是“年成”。
來源:中國糧油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