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童靜宜實習生胡豐盛)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在與疾病抗爭、維系本民族生存繁衍的過程中,以各自的生活環境、自然資源、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為根基,創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醫藥體系,如漢藥、藏藥、蒙藥、傣藥等等。
在浙江省麗水市,聚居了一個僅有70多萬人口的小民族——畬族。畬族同胞在長期繁衍與自然環境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畬族醫藥——畬藥。
七月盛夏,烈日當頭,中新社記者在麗水與畬藥進行了一番親密接觸。
曾經藏在深山無人識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浙江省麗水市是中國最大的畬族集聚區之一,景寧畬族自治縣是中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由于歷史原因,畬族同胞大多長期居住在遠離漢族村莊的半山腰或偏僻山區,交通不便與外交流也不多,新中國成立前一直如此。
全國政協委員、麗水市人民醫院副院長、同時也是畬族同胞的雷后興告訴記者,正是由于各種原因,畬族同胞在長期與自然、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學會一些防病治病技藝,世代相傳,便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畬族醫藥。
據雷后興介紹,畬藥多為野生植物,以鮮采即用為主,并有其炮制技藝,注重藥引和輔料等用藥習慣。而民間畬醫為人治病多數使用自采的青草藥,或用針灸、抓痧等療法配合治療,可謂是土生土長的“草根醫術”。
雷后興曾經領銜組成課題組,在全國性的層面上對畬醫藥進行全面調研疏理,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國內首個“畬族醫藥開發研究專用數據庫”。經數據庫分析、處理,共歸并出450多個病名,1000多個處方和1600多種畬族民間常用藥物。
除了內服藥外,畬醫治病的一些療法也很有特色。至今,在畬族民間仍有20多種特色外治療法,至今仍被廣為應用的有10多種,包括刮法、挑法、捏抓法、熏法、吹法、搓法、熨法等等,廣泛用于治療常見病、多發病,這些方法具有操作方便、不良反應少、價廉和功效明顯等優點。
由于畬族同胞長期生活在偏僻山區,畬醫藥并沒能夠很好的流傳開來服務于更多的人。
畬醫藥傳承后繼乏人
由于畬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醫術長期在民間流傳,主要靠祖傳口授,不少寶貴醫療經驗也因此失傳。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