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畝芹菜滯銷,1毛5一斤都沒人買。”
芹菜價格大幅下跌給7月的博興縣罩上了沉悶的色彩。一時間,芹菜成為博興及周邊幾個縣市的“老大難”。
可是,在距離博興縣僅160公里的平度市,這里的馬家溝芹菜卻備受市場青睞,終端銷售價格在每斤5元左右,依然供不應求。
是什么導致芹菜在短短百余公里之內價格卻天壤地別?如何能讓農戶在規避市場風險的同時,能獲得滿意的回報?13-14日,經濟導報記者奔赴平度和博興兩地進行深入探訪,試圖找尋出農業產業鏈背后的致富脈絡。
價格相差30倍
14日上午,在博興縣曹王鎮政府,分管農業的副鎮長劉煥忠正忙著接待前來上報芹菜種植情況的農戶。“從目前來看,每家種植的畝數都不多,剛剛來的大姐種了5畝半。統計數量之后,我們就盡快幫助銷售。”劉煥忠說。
事實上,在整個博興縣,當地已經開展了一輪支援農戶、購買愛心菜的活動,由于是保本銷售,不少農戶的損失已經被降到了最低。
“每畝的收購價是3000元,農戶的種子、化肥、水電費的成本已經保住,不過,這一季,農戶自己算是白忙活了。”在地頭,劉煥忠指著剛剛收完的芹菜告訴導報記者。
導報記者看到,部分已經成熟的芹菜已經收割完畢,由于價格太低,很多農戶在收割時對一些生長不太好的植株選擇了放棄,直接留在了地里。不要的芹菜橫七豎八地躺在田間,從遠處望去翠綠一片。
與博興大批芹菜無人問津相比,相隔160公里、同樣為芹菜種植大縣的平度卻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
“芹菜從地里拔出來的價格是每斤1.3元,這時候芹菜根上還帶著土,屬于毛重。”13日,在平度市馬家溝村,芹菜種植戶王建光談起芹菜笑得合不攏嘴。“如果進行初加工,再通過一道道流通環節,在終端市場上的價格得在3-5元/斤。況且,這還是低端產品,深加工之后的高端芹菜每斤能賣到50元以上。”王建光說。
“在馬家溝種芹菜,不但不會賠錢,還能賺不少呢。”王建光透露,由于實現了機械化,一個小伙兒包下十幾畝地完全沒問題,按照平均每畝產值3萬元計算,即使扣除生產成本,收入也比到城里打工高很多。
馬家溝芹菜“抱團”對外
來源:經濟導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