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的是最新玉米品種,模式為耐密玉米高產栽培,耕作大多實現機械化……現今,在凌源市“科技元素”正在農業生產中大行其道,科技創新已成為助推現代農業的強大引擎。據統計測算,僅糧食一項全市從2006年至2011年,大田新品種應用完成250萬畝,促進糧食增產1.3億公斤,直接創造經濟效益2.1億元。這是凌源市依托科技創新助力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幾年來,凌源市不斷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引進推廣力度,努力提升農業的科學技術含量,有效地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首先在引進應用新品種方面,自2005年以來,全市共引進玉米種子新品種150余個,蔬菜新品種70余個,雜糧新品種40余個,果樹新品種50余個,其中蘋果25個、梨10個、葡萄6個、桃李杏10余個。這些新品種的引進推廣,對我市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民從中廣泛受益。
為提高糧食產量,該市近年來共完成國家級農業技術推廣項目10項,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3項。其中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項目2007年被農業部評為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示范縣。5年來,共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217萬畝,發放配方施肥卡27.52萬張,促進項目區每畝增產32公斤,增收51.2元,總增產6.95萬噸,農民總增收1.11億元。每畝節約化肥4.6公斤,共節約化肥9982噸,農民減少支出11.3萬元。高產玉米創建示范區項目連續3年受到上級好評。自2009至2011年,全市共創建國家級玉米萬畝示范區8個,累計完成9.6萬畝,實現平均每畝增產8%,增加社會效益898萬元。實施耐密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推廣項目,3年累計推廣耐密品種高產技術模式30.3萬畝,平均每畝增產98公斤,增產玉米2955萬公斤,農民增收4728萬元。
該市還在果業生產上推廣果樹秸稈反應堆技術3萬畝,秸稈覆蓋技術1萬畝,高接換頭1萬畝,果樹涂白3萬畝,通過這些技術,全市水果增產2500萬公斤,果農增收1.5億元。
為加快推廣現代機械的使用,該市近幾年共完成秸稈還田技術9萬畝,促進每畝增產58公斤,效益增加1300余萬元。推廣深松技術27萬畝,畝增產20公斤,效益增加1080萬元。深松和保護性耕作兩項技術推廣和應用讓全市受益戶分別達到22735戶和60230戶。2005至2011年,全市爭取農機具補貼資金3162萬元,拉動農民自籌7041萬元,購置糧食生產各類農機具13871臺(套),其中拖拉機1781臺,整地機械860臺,深松機20臺,旋耕機1071臺,滅茬機51臺,免耕播種機、穴播機494臺,中耕機343臺,玉米聯合收割機20臺,小型農用工程機械52臺,受益農戶6867戶。購置大棚卷簾機7901臺,加溫爐624臺,連棟溫室設備6棟,微滴灌設備119臺,微耕機1071臺,田園管理機163臺。購置青貯切碎機35臺,飼料混合機76臺,飼料粉碎機、壓塊機37臺套。現代農機裝備水平的提升,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推動了全市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來源:遼寧省農村經濟委員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