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嬌生慣養”的大棚,改變一家一戶的小菜園現狀,到歷經風吹雨打的露地規模種植,東北農業大學培育的露地蔬菜經受住考驗與檢驗,蔬菜檢驗結果全部達到綠色蔬菜標準。這次露地蔬菜實踐,東北農大摸索出適于龍江露地綠色蔬菜集約化生產的標準技術規程,為建立符合龍江露地綠色蔬菜產業化發展的運行模式提供基礎。
-突破:小菜園搬到“大菜地”
17日,頂著驕陽,記者進入基地示范區,每塊方字格都是不同類別的蔬菜,這里試驗田通常都是5畝,在一處高高架起的豆角秧記者看到,成熟的果實垂下絲絳,它的下面是洋蔥蔥葉,這塊“套栽”區域兩種植物長勢都不錯,發揮出土地最大效益。工作人員這樣介紹到,這片60畝示范區,共種植露地番茄、青椒、茄子、黃瓜、甜瓜、西瓜、菜豆、馬鈴薯、胡蘿卜、粘玉米等10大類蔬菜。這些果菜品種是農大專家精挑細選,既有適合本地口味的常規青菜,比如油豆角、馬鈴薯等,還有適合南方的口味的圓茄、長菜豆等等。
我省棚室蔬菜技術肯定沒有問題,大地蔬菜還處于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種植,生產季節多數集中在大白菜、蘿卜、土豆等少數品種的秋菜種植,大規模的春季果菜種植、統一定植、育苗、管理并沒有經驗可循。省委書記吉炳軒考察基地曾強調,實驗室里的成果是經過精心培育的,到大田、大地行不行?大地產量高不高?要在大田里種出來以后才能見效。面對風吹雨打等不可控的自然因素,既保證露地蔬菜的自然生長,又要排除農作物的農殘指標,保證農作物品質,東北農大幾位老師常住在地頭的工房里,摸索出大型農機具聯合作業、節水灌溉、綠色蔬菜生產等露地種植蔬菜技術。
東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潘凱說,這塊示范田就是摸索合適的品種,從示范的效果來看,一些品種的差異性出來了,同類品種有產量高的、抗病好的、品質好的等等,專家在同類中根據我省優勢和市場需求在蔬菜品種上進行優選。潘凱承認,蔬菜生產、采收等環節需要大量人力,這個示范區對于他們專業人士也是一個摸索過程,找出節本增效的技術減少生產成本,為大面積推廣提供技術支持。
-帶動:
老師成了農民
種菜“主心骨”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