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來,部分洋奶粉高端產品先后上調價格。而嚴重的是,這促使國內乳制品行業出現了不良的發展苗頭,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盲目追高逐利的行列中,陷入了“跟風追高”的怪圈。這絕不是成本上漲可以簡單解釋的,究其產生根源,一方面是消費者對國產食品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商家將嬰幼兒奶粉市場看成“滿地鈔票”的淘金樂園。
據媒體報道,4月以來,部分洋奶粉高端產品先后上調價格,普遍漲幅達10%~20%。從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到現在,進口奶粉平均漲價幅度已經超過60%,其中有多款相同品牌、容量的洋奶粉國內售價竟然超過國外的2倍。更嚴重的問題是,業內出現了這樣的苗頭,越來越多的本土品牌企業加入到盲目追高逐利的行列中,陷入了“你漲我也漲,相互比著漲”的怪圈,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成本說難以令人信服
對于產品價格上調,曾有企業將其歸咎于成本上漲。然而,今年以來,隨著全球乳制品市場供應量增加,作為嬰幼兒奶粉原料的大包裝奶粉價格一直在下降。筆者測算后發現,即使將人工、包裝、物流、廣告、超市進場費等成本考慮在內,一罐奶粉至少有50%的成本來自大包裝原料粉,但原料粉價格的下降并未惠及中國消費者。
此外,業內陷入“跟風追高”怪圈,也絕不是成本上漲可以簡單解釋的。其產生根源,一方面是消費者對國產食品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商家將嬰幼兒奶粉市場看成“遍地黃金”的淘金樂園。
今年以來,多起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讓消費者成為驚弓之鳥。在給寶寶選擇食品的問題上,消費者更是加倍謹慎。由于缺乏對產品信息的準確把握,他們普遍在“產品安全性高與價格高、純進口之間畫上等號”。甚至有記者發現,越貴的洋奶粉,忠實粉絲越多,相反誰家奶粉便宜,必定不受待見。
按理說,三聚氰胺事件讓中國乳業元氣大傷的同時,也給了國內企業整改的機會。但由于國產奶粉企業沒有開誠布公地給予消費者重拾信任的理由,也沒有誠懇地請求消費者的諒解,相反不但問題不斷,而且還遮遮掩掩,最終使得消費者對它們的信任喪失殆盡。
來源: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