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國極度干旱影響,世界農產品價格大幅攀升,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此次國際糧價飛漲對推高中國通脹作用有限,不會影響“穩(wěn)增長”的大局。
國際糧價暴漲非炒作哄抬
自6月11日至今,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黃豆、小麥和玉米期貨價格已分別上漲了約15%、42%和33.5%。
市場認為,最大農產品出口國美國遭遇持續(xù)嚴重干旱是此次國際糧價暴漲的主要原因。“炒作哄抬國際糧價暴漲的說法站不住腳。”新加坡星展銀行經濟師梁兆基說。
“美國大旱使得市場對供給產生持續(xù)擔憂,造成了本輪糧價上升。”花旗在其提供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說。
“市場仍未掌握完整的信息”,研究機構ihs農業(yè)資訊總監(jiān)兼首席經濟學家馬爾茨伯格告訴記者,到第三季度形勢可能會更加明朗,“如果干旱持續(xù)惡化,在美元幣值穩(wěn)定的情況下,年底之前農產品價格可能會從目前的高點再躍升10個百分點。”
今年通脹將遠低于去年水平
中糧、益海嘉里等糧油巨頭計劃在近期提高食用油價格的消息,引發(fā)了國際糧價上漲推高國內食品價格的聯(lián)想。食品價格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在cpi中占比也約達30%。但多家機構的分析稱,此次國際糧價上升將不會推升我國的通脹水平。
“盡管中國的價格水平對國際糧價越發(fā)敏感,但即使假定全球糧價會進一步上漲20%~40%,也幾乎看不到近期會出現(xiàn)重大‘食品事件’的跡象。”巴克萊銀行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說。
法國興業(yè)銀行在26日的研究分析中說,由于豬肉價格自2011年三季度結束上漲以來一路下行,“飼料價格的上漲不足以短期內改變通脹下行趨勢”。
國內大米、小麥和玉米三種主要口糧的進口依存度很低,其中最高的玉米也僅為5%左右。最易受國際價格變化影響的是進口依存度達80%的大豆。
“雖然不能忽略,但大豆價格對通脹的影響較小,”巴克萊在報告中說,“油脂約占食品消費的4%,2007年-2008年間油脂價格在頂峰時上漲了近50%,對通脹的貢獻也不過0.6%。”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