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前4年,我國糧食生產出現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總產量和人均糧食占有量4年連年減少的危機,糧食總產量從1999年的5億噸下滑至2003年的4.3億噸。
在我國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的關鍵時點,科技部聯合農業部、財政部和國家糧食局與12個主要糧食生產大省,果斷啟動了我國農業科技領域的一次大規模會戰—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
全國推動的大項目
“幾部委聯合進行大項目規劃,多部門合力推動,這種機制在農業科技領域是前所未有的。”趙明說,“這充分說明了當時糧食生產任務的緊迫,以及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
“這樣一個全國推動的大項目,我們在規劃設計上確實殫精竭慮。”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所作物栽培生理系主任、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首席專家趙明說。
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在技術方案設計上采取了“三三三”的設計理念。第一個“三”指突出水稻、小麥、玉米三大重點糧食作物;第二個“三”指突出長江中下游、華北和東北3大平原12個糧食主產省;最后一個“三”指突出技術創新的核心區、技術集成的示范區和大面積引導的輻射區的“三區”建設。
此外,工程在組織管理上也創造性地采取了強化5個“多”的聯合推動機制。一是強化多部門的組織協調,成立國家級協調領導小組和省級領導小組,負責重大計劃、活動的組織協調;二是強化多途徑的資金整合,在資金投入上采取國家撥款、地方配套和自籌經費的三結合。“十一五”期間工程的國家撥款為1.77億元,帶動配套與自籌經費2.25億元,有效保障了工程的資金支持;三是強化多學科優勢互補,根據糧食生產多學科需求的特點,建立了以作物栽培為主,聯合土壤肥料、植保、農業機械、信息化等多學科人才隊伍;四是強化多層次科技人員銜接。成立了科技工程總體專家組,負責技術咨詢、論證、評估和驗收。各課題實施單位成立不同的核心、示范和輻射“三區”技術負責專家組;五是強化產學研結合的產業發展,以工程實施為紐帶,搭建農業教學、科研和推廣的結合,探索總結出了“科研院所+生產單位(農戶)+龍頭企業”等多個糧食豐產技術轉化與推廣模式,為糧食產業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