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人口增加、食品價格不斷升高,未來的食品問題引發未來學家擔憂。英國廣播公司bbc根據生命科學領域的歐洲領頭羊——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最新研究,列出了未來20年可能的食譜,昆蟲、海藻和人造牛肉在餐桌上的份額將大幅度增加。
變化一:昆蟲蛋白質大受青睞
據未來學家蓋耶預測,20年后的昆蟲很可能作為“微型家畜”成為我們的主菜。昆蟲不但可以提供其他肉類中所含的一般營養,而且含有大量蛋白質,卻耗費更少的水、排放更少的碳。此外,昆蟲“儲量”豐富,目前可供食用的昆蟲種類達到1400種之多。
荷蘭政府近日投資100萬歐元用于專門立法和建立昆蟲農場。實際上,在一些國家食用昆蟲有著悠久的歷史。
變化二:聲波增味食品
根據牛津大學最新研究,人在進食過程中所感受到的聲響也會影響味蕾的評判。不同的背景音樂或者說“情境”甚至會導致人對甜蜜和苦澀的感知。
實驗心理學教授斯彭斯的研究證明,“音波與背景音樂的變化將帶來不同的味覺體驗”,例如頻率越高,對甜味越敏感;在音樂的幫助下,科學家嘗試著在“不影響口味”的前提下去除食物中對口味有重要影響的有害成分。
變化三:人造肉漸普及
2012年初,荷蘭在實驗室培養出人造牛肉,但口感和真正的肉相比“徒有虛名”。相比那可怕的口感,人造肉的好處更加明顯。據荷蘭烏德勒支大學的研究人員計算,只需兩個月,10個干細胞就可以生長出50000噸人造肉。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則發現,在實驗室里培育人造肉,能比傳統畜牧業減少98%的土地占用、35%~60%的能耗,以及85%~90%的溫室氣體排放。20年后,人造肉會成為餐桌上的主菜。
變化四:藻類植物大出風頭
在土地和水源短缺的情況下,處于地球食物鏈末端的藻類植物將在20年后為食物短缺提供出路。藻類生長快、易培植的特點使其易于推廣,并在人類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替代食鹽添加入快餐、香腸和奶酪中,降低因食鹽引發的高血壓中風等風險。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