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國”成都,農業大有“來頭”:兩千多年來,都江堰水利工程滋潤了富饒的川西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謹”;
“美食之都”成都,農業大有“看頭”:“米袋子”“菜籃子”越盛越滿,特色現代農業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改革先鋒”成都,農業大有“說頭”:耕地保護基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事物競相涌現,都市現代農業的基礎牢牢夯實。
大城市現代農業抓“米袋子”重在保護糧食生產能力,抓“菜籃子”提倡本地生產滿足本地消費。本報“走轉改”采訪組走進成都郊區農村,感受其現代農業跳動的脈搏,解析“米袋子”“菜籃子”的分量。
“米袋子”“菜籃子”是成都現代農業的兩大主角,雖面臨土地級差地租走高的制約,但擁有依托都市經濟圈的地理優勢,一直以來保持基本穩定,成為大城市發展的“壓艙石”和助推器
到過成都市郊農村的人,對于這里正集中出現的一系列轉折性、標志性的重大變化并不陌生:
從人口因素看,城鎮化率達到67%,農業從業主體和農村居民主體老齡化趨勢愈發明顯,“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的問題日益突出;從城鄉關系看,城鄉格局已經從“大城市帶大農村”轉變為“大城市帶大郊區”,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農民從業方式和農村生活方式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方面耕地剛性減少壓力不斷增大,另一方面人們對農產品期待愈來愈高,既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然而,在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結構調整的雙重壓力下,如何解決在有限的耕地上產出更多優質安全的農產品,成為成都市現代農業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關系1400多萬人的民生大計。
“重農興蜀”,歷來被奉為治蜀經典。對于志在“領先發展、共建共享,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的成都而言,確?!懊状印薄安嘶@子”兩項重大工程之產品有效供給,是實現這一宏偉實踐必須倚仗的“優勢牌”。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今年在成都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明確指出,要突出農業基礎地位,大力發展高附加值農業,加快形成以現代科技為支撐、現代經營為基礎、現代農民為主體、三產聯動為特征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必須穩定提升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千方百計確保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穩中有增,決不能把農產品保供責任一味交給主產區、甩向大市場。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