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今麥郎方便面被檢出酸價超標事件引起廣泛關注。盡管日前檢測部門已經發布道歉聲明并撤回檢測報告,但是復檢機構“只對送檢樣品負責”的聲明,讓此次“超酸”風波一波三折。近年來方便面行業連續出現問題,使得公眾對方便面的安全和營養不斷產生質疑。專家認為,國家標準的缺失已成為方便面問題頻出的根源。
事件回放:
今麥郎“超酸”事件一波三折
事情起源于7月11日,三門峽市工商局在官網發布的“2012年第二季度食品質量監測信息公示”顯示,其第二季度委托三門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流通環節銷售的飲料、方便面等產品進行檢驗,共抽檢了99個批次,其中19個批次樣品不合格,涉及今麥郎的三款方便面,檢測顯示酸價超標。對此,7月13日,今麥郎公司在其官網首頁發布聲明稱,被曝光批次產品僅在三門峽、運城地區銷售。目前已對這些產品進行緊急全面召回。
7月26日,河南三門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自稱“檢測資質認證不全”,收回此前對今麥郎方便面的三份檢測報告,同時對今麥郎公司表示道歉。結合此前,今麥郎在其官網掛出稱其產品經由國家糧油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全部合格的公告,此次今麥郎酸價超標被定性為烏龍。然而,日前今麥郎委托復檢的國家糧油質檢中心對外表示,今麥郎送去的是企業留存的產品,并不像今麥郎所說是從市場上回收的。國家糧油質檢中心只對今麥郎送去的幾種樣品的檢測結果負責,并不能對整個批次負責。這一回復,令今麥郎酸價超標事件再次變得撲朔迷離。
據介紹,酸價是脂肪中游離脂肪酸含量的標志,可作為油脂變質程度的指標。酸價越小,說明油脂質量越好,新鮮度和精煉程度越好。如果酸價過高,會導致人體腸胃不適、腹瀉并損害肝臟。
問題頻出:
“方便面有毒論”嚇壞消費者
此次事件已不是方便面行業第一次面臨質量和安全方面的質疑。近年來,關于方便面是否垃圾食品,是否無營養等問題的爭論不斷掀起高潮。特別是日前被廣為流傳的“吃一包方便面需肝臟解毒32天”的說法,更是嚇壞了不少消費者。盡管有專家出來辟謠,表示這一說法缺乏科學依據,但由此反映出的方便面行業的混亂和消費者認同感的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
來源:齊魯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