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豬的主要污染物產生量相當于5個~7個成年人的產生量,傳統養殖方式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愈加嚴重。在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關帝鎮大樹村滬川牧場,這里用“生態鏈”串起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豬糞循環一圈,既能肥田又能發電,成功實現了排泄物的“零”排放。
豬糞成了自然生態肥
“如果不走生態養殖的路子,場里上萬頭豬每天產出的排泄物將是一個巨大的隱患。”綿陽市滬川牧場董事長趙義正說,該牧場現已投入1000萬元建成了沼氣發電綜合利用處理系統,場里15000余頭豬的排泄物經過循環利用,所產生的沼渣將進入田間地頭,豬糞成了種植大棚綠色蔬菜的自然生態肥。如今,滬川牧場正朝著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場的目標邁進。
此外,經過厭氧發酵處理的沼渣、沼液施于土壤,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環境質量,也保護了周邊的水資源。這個大型養殖場每天要處理糞污水300立方米,通過沼氣發電、污水自動處理,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準。
養豬場“養”出個發電站
一個巨大的儲氣裝置和一座微型發電站,豬糞、豬尿、污水收集后,通過糞污柵過濾儲存,然后再通過均漿混合后輸送到厭氧發酵罐中。之后,沼液、沼渣、沼氣分離,沼氣凈化后輸送至發電裝置,用于生產、生活電力供應。沼渣直接通過漏斗輸送出來,作為生態肥使用,剩下的沼液可用做澆灌農田和沖洗豬圈。走進滬川牧場,讓人不敢相信自己正站在養豬場里。
“沒有想到臭烘烘的豬糞還能發電,養豬場‘養’出個發電站。”在養豬場打工的當地村民老李說,以前只聽說水和煤能夠發電,現代化的養豬方式真是太環保了。
冬天取暖,夏天納涼,平時照明,自從120千瓦沼氣發電設施建成后,滬川牧場的“豬糞發電站”發揮了越來越多的作用。“停電會給養豬帶來麻煩,這個時候,我們這個發電設備就起到了作用。”場內一名工作人員說,正式發電以來,養殖場每年為公司節省電費80萬~100萬元。
綿陽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說:“利用豬糞發電既消耗了大量廢棄物、保護了環境,而且變廢為寶,產生了大量熱能和電能,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養殖與治污實現雙贏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