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世紀干旱攪動了國際農產品市場價格。國際大豆、玉米、小麥等大宗農產品價格飆漲。自今年1月以來,美國大豆期貨一路上揚,尤其是6月、7月累積漲幅逾20%,而國際玉米價格近期漲勢更甚,6、7兩月累積漲幅逾40%。
與國際農產品飆漲對應的是,中國農產品進口的大幅增加。日前,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1-6月,我國農產品進口額達到547.2億美元,同比增28.8%;貿易逆差248.3億美元,同比擴大78.2%。其中,小麥、玉米等進口量同比增長了近3倍。
這一次,似乎說明了我國農產品對外的依存度正日益加重,糧食安全的神經再次被挑動。大家更直接考慮的是,下半年國內農產品價格將何去何從?
穩定糧價具有全局意義
業內人士指出,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下,糧食連續8年豐收,并且配合嚴格的渠道管理制度,國家對玉米、水稻、小麥等主糧的控制能力較強,國際谷物糧食價格對國內市場的實際影響力有限。不過,值得正視的是,國內糧價已經處于溫和上漲的通道。
根據農業部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6月,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846.1億美元,同比增19.2%。其中,出口298.9億美元,同比增4.7%;進口547.2億美元,同比增28.8%;貿易逆差248.3億美元,同比擴大78.2%。
谷物方面,1-6月份,谷物共進口734.3萬噸,同比增283.7%,進口額25.1億美元,同比增233%;共出口65.1萬噸,同比增13.1%,出口額4億美元,同比增5.7%;凈進口669.2萬噸,增4倍。其中,小麥進口219.4萬噸,同比增294.9%,出口12.9萬噸,同比降6.2%;玉米進口240.5萬噸,而去年同期進口僅3.6萬噸,出口23.3萬噸,同比增307.6%;而稻谷和大米進口118.7萬噸,同比增226.9%。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產業研究室主任張元紅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玉米、小麥等品種進口同比增速過快,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去年進口量基數偏小,即使有所增長,其占中國自身生產、消費量的占比也是很小,所以國外價格的大漲尚不足以影響國內價格的變化。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