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蟲災、臺風、大雨……極端氣候影響下,全球糧食市場波瀾起伏,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全球糧食主產國持續釋放“糧食減產”信號,引發全球糧價及肉制品價格波動。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和糧食消費大國的中國,受此影響幾何?
目前看來,中國數億農民似乎并不太擔心來自大自然的“威脅”,消費者也尚未感受到全球糧食市場波動的沖擊。
位于中國西南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今年上半年一度遭受歷史上最嚴重的稻褐飛虱災害,氣候異常是蟲害泛濫的直接原因。不過,廣西貴港市港南區農民張航仍滿意今年的收成。
“收入比去年這會兒增加了5%左右。”張航說,國家啟動了糧食保護收購價,加上病蟲害防治到位,他收獲的優質稻在市場上每公斤價格甚至比國家收購價還高了一塊五毛錢。
今年廣西早稻增產已成定局,春收糧食總產約29萬噸,同比增產6%。
然而,在太平洋對岸的美國中西部地區,異常干旱氣候正在導致糧食價格飆升。過去一個多月,美國大豆、玉米以及小麥等糧價持續刷新紀錄:玉米累計上漲超過60%,小麥期價今年以來已累計上漲30%以上,大豆逼近2008年高峰時刻,豆粕則創下歷史新高。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玉米、大豆、小麥出口國,其生產直接左右全球糧食價格。更糟的是,東歐干旱天氣也影響了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重要谷物出口國生產;在南美阿根廷和巴西,農作物正大面積毀損,全球大豆供應遭受重創。
聯合國糧農組織8月9日表示,7月份全球食品價格指數上升6%,創2009年11月以來的最大升幅。
“食品價格上漲將令全球上百萬貧民面臨災難。”英國慈善組織樂施會8日在其一項研究結果中發出警告。
對于中國而言,這種影響目前還不甚明顯。中國國家統計局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1.8%,創2010年2月以來新低,也是30個月以來首次低于2%。
中國食用農產品價格總體維持平穩運行與自身糧食產銷狀況密不可分。廣西壯族自治區價格監測中心專家劉健認為,中國谷物連續增產,生產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夏糧收購政策進一步到位,農民種糧積極性也在提高。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