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場……”藍天、白云、一望無際的青青草原以及成群的牛羊。說到新疆,人們腦海里立刻會浮現這樣一幅優美的畫卷。
然而,前不久一則消息引起了世人的關注:自2011年國家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以來,截至今年5月底,全疆已實施草原禁牧1.5億畝,已有399萬頭(只)牛羊告別天山南北的牧場,被轉移至農區圈養。按照規劃,今后兩年全疆還將有約470萬頭(只)牛羊被遷出天山南北牧場。
讓如此眾多的牛羊“背井離鄉”究竟有何深意?此舉是否意味著新疆畜牧業開始了歷史性的轉型?祖祖輩輩以放牧為生的牧民們能否適應新的生產生活方式?
新疆日報訊(記者蓋有軍確·胡熱通訊員周海霞陳偉陽攝影報道)
草原之痛
新疆是我國主要草原牧區之一,全區有天然草原5726萬公頃,占全疆總面積的35%,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4801萬公頃(包括荒漠劣等草原),占全疆總面積的30%。然而,目前,80%以上的天然草地處于退化之中,其中嚴重退化面積已占到30%以上,草地生態日益惡化。草地產草量和植被覆蓋度不斷下降,產草量與上世紀六十年代相比下降30%-60%。
過度放牧是草原生態惡化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全疆夏牧場理論載畜量為3390.43萬羊單位,實際放養牲畜數量為4270.89萬羊單位,超載率25.97%;春秋牧場理論載畜量為1742.13萬羊單位,實際放養牲畜數量為2718.87萬羊單位,超載率56.07%。而冬牧場因為超載過牧,30%的冬草場已不能利用。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極具代表性的例子。根據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調查,巴州天然草原面積1.65億畝,可利用草地1.23億畝,居全疆各地州之首。而目前巴州退化草場達5364萬畝,占巴州草場可利用面積的43.6%。草原退化導致草原生產能力不斷下降,嚴重制約了畜牧業的發展。同時,草原退化還導致草原生態功能弱化。由于草原植被根系弱化,草群高度和蓋度大幅下降,使得草原保土固沙能力降低,季節性和永久性裸地面積不斷擴大,水蝕風蝕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導致并加劇了自然災害的發生。
來源:天山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