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國際糧價環比(比上月)跳漲6%之際,中國國內糧食價格“環比上漲0.2%”。多位分析人士說,由于國內糧食自給程度較高,美國干旱對于國內糧食價格的影響肯定會有,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影響還算較為緩和。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7月中國糧食價格同比(比上年同期)上漲3.0%,環比上漲0.2%,1至7月平均同比漲幅為4.1%,呈溫和上漲之勢。諸多分析人士同時指出,近兩年中國糧食進口呈擴大趨勢,應注意國際糧價波動向國內傳導。海關總署數據顯示,1至7月,中國進口谷物及谷物粉868萬噸,同比增長261.3%。玉米進口量飆升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昨日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上述超常規的增幅主要來自于玉米的推動。據悉,今年上半年玉米進口量為241萬噸,而去年上半年中國進口玉米僅為3.6萬噸。不過,李國祥相信,這種超常規的增幅并不會持續。李國祥認為,隨著玉米深加工產業的過快擴張以及國內養殖產業對于玉米飼料的需求增加,使得近年來中國從玉米出口國轉變為玉米進口國。與之相伴的是,“玉米已經成為我國未來大力增加產能的重點發展對象。”據李國祥介紹,玉米2012年產量已經從前幾年的1.5億噸左右增加至2億噸,成為國內產量增長最快的農作物品種。李國祥預計,未來中國如果能夠在品種上有所突破,提高產能,玉米很有可能實現基本自給、略有盈余的目標。綜上所述,李國祥斷言,美國干旱引發的國際糧價上漲是否會向國內傳導,目前并不確定,“上半年全球糧食價格處于相對低位,國家從穩定物價方面考慮增加了進口量;下半年農產品進口量放緩,如果進口的時機和力度準確,可以減小影響。”玉米“影響滯后”小麥“無憂”中華糧網分析師張智先著重提到的一點則是,不同的品種受國際影響程度不一。據中華糧網提供的數據,目前國內玉米價格處于高位,一方面受到國際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原因。“我國去年的玉米是豐收的,但問題是黃淮地區的玉米質量比較差,能夠用作飼料的量較少,導致目前東北玉米價格比較高,但河南、河北的比較低。”張智先說。張智先稱,由于國內糧食自給程度較高,國際糧價對于中國影響并不會很明顯,“玉米進口的增幅雖然高,但是相對國內的產量絕對數很小,即便有影響也可能會比較滯后;而小麥的國內庫存較充足,影響應該相對平和。”目前國內玉米和小麥價格均低于國際價格,如美國2號軟紅冬小麥8月10日的報價為2905元/噸,而江蘇產普通白小麥的廣東到港價為2300元/噸;美國2號黃玉米的10日報價為2867元/噸,而東北玉米的廣東到港價為2600元/噸。大豆最易受影響跟小麥和玉米相比,大豆可能會是中國受美國干旱影響最大的農產品。東方艾格分析師馬文峰說,“國際糧價上漲,我國可以不進口小麥和玉米,但是大豆沒有辦法。”據張智先介紹,目前中國三分之二的大豆消費量依賴于進口,其中去年50%的進口量來自于美國。今年上半年中國進口大豆2905萬噸,同比增長22.5%。事實上,從今年5月份美國剛剛出現旱災苗頭時起,大豆價格已現上漲,至7月份則達到一個高潮。“從7月份以來,大豆期貨的主力合約價格一直在4700元/噸以上。”中華油脂網信息主編郭清保昨日向記者介紹說,該合約昨日收報4709元/噸。郭清保認為,照目前的情況看,大豆價格很難下調,即便是轉從其他國家進口大豆,也無法避免價格上漲,“事實上,我國目前除了從美國進口大豆,還從巴西等地進口,但是由于進口渠道不太暢通,所有的進口都必須在美國市場完成,定價也是根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報價。”郭清保擔心,大豆價格的上漲可能會引發國內食用油價格在8、9月份上漲。“按照大豆價格測算,目前大豆油的價格應該在1萬元以上(/噸),但是現在只有九千多。”郭清保分析,由于目前國內食用油需求不旺,而養飼產業對于豆粕的需求旺盛,豆粕的價格一度達到了異乎尋常的4300元/噸左右。郭清保認為,進入9月份后,隨著豆粕進入消費淡季,而食用油消費旺季的逐漸到來,國內食用油廠家屆時將被迫提高食用油價格。 來源:東方早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