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在稻草上的萌萌望著它的“奶爸”和旁邊一對舐犢情深的母子
頭頂黃色小卷花的萌萌
喝著價格不菲的惠氏金裝奶粉,住著涼爽舒適的學生宿舍,還有專職“奶爸”貼身照料……您別誤會,享受這么高待遇的不是哪個新出生的小寶寶,而是一頭“雪花肉”轉基因克隆小犢牛——萌萌。
今年7月19日,萌萌出生于大興區磁各莊附近的北京農學院綜合試驗基地。但直到昨天,北京農學院才首次正式對外宣布:經過血液和毛囊實驗檢測,26天大的萌萌已初步通過“身份認證”,成功攜帶了含有脂肪性脂肪連接蛋白基因。這標志著北京終于具備了生產轉基因動物成熟的技術體系。也意味著北京乃至全國百姓有望早日吃到擁有大理石花紋般肉質的精品肥牛,無需依靠從國外高價進口。
奮斗三年終于成功
“走到今天這一步,實在太不容易了!”作為“優質高效轉基因肉牛新品種培育”這項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一子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北京農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倪和民教授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百感交集。他說,我國雖有五大種類的黃牛,但至今沒有一個世界公認的肉用品種,而且普遍存在產肉率低且肉質不高的問題。
“牛肉品質高低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肌肉間的脂肪含量。”倪和民介紹,牛肉并非越瘦越好,肌肉間含有一定量的脂肪才為最佳,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雪花肉”,然而國內大部分“雪花肉”都是進口的,價格很貴。
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科研團隊立志要培育一種我國自有品牌的肉牛新品種。倪和民發現,恰恰是脂肪性脂肪連接蛋白基因,能夠對動物的生長發育和肉質變化有重要影響,促使小牛長出“雪花肉”。
2009年3月,這一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啟動。2010年,倪和民精挑細選了100頭牛,給其中27頭作了轉基因的“試管嬰兒”,但卻沒有一頭成功受孕。他沒有氣餒,第二年又選了200多頭牛,分兩批進行實驗。這一次,令倪和民欣喜不已:3個月后,共有7頭牛成功當上了媽媽。
之所以說這項研究不容易,因為每個環節都至關重要,稍有不慎便會前功盡棄。母牛孕育一頭小牛大約需要9個半月的時間,在這期間,盡管有倪和民和他的研究生們精心照料,卻仍然有兩頭懷孕的母牛不幸先后流產。
克隆小牛同時擁有三個媽媽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