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軍圍困千萬重”,我能巋然不動?
國際糧價近期出現飆漲勢頭,數據顯示,自今年6月以來,國際玉米價格飆升50%,已升至歷史高點,大豆和小麥價格也上漲約30%。
國際糧價飆升,源于預期供給偏緊。
美國農業部8月8日宣布,受持續干旱等自然災害影響,又有12個州的44個縣被確定為自然災害的主要受災區。截至8月5日,美國預期收成“非常差”和“差”的大豆作物所占比升至39%,超過1988年的受災程度,玉米作物的這一比例上升到50%。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主要糧食生產國也相繼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旱天氣,糧食生產前景堪憂。
這邊廂國家統計局剛剛宣布中國進入cpi的“1時代”,那邊廂作為百價之基的糧價又開始飆漲起來,這一輪的國際糧價走勢是否會傳導到國內,從而使cpi重新開始“洶涌澎湃”?
社科院農發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可能性不大。“傳導的方式有二,一是改變市場交易者的心理預期,這從目前國內商交所的農產品期貨指數大幅飆漲中可以看出端倪,二是通過海關進口國外農產品從而實實在在地影響到相關(包括替代性和上下游)的農副產品價格,這方面的傳導機制目前還沒有明顯表現出來。”李國祥說。
中國能否在這輪國際糧食危機中挺過去,則要看自身的糧食產量和儲備能力。
按農業部門的統計,今年全國夏糧實現“九連增”,而全國糧食總產量尤其是小麥和水稻這兩種主糧的產量近年來一直能夠跟上需求的穩步增長。
真正的問題可能會出在對外依存度極大的大豆上。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預計2012年中國大豆產量為1300萬噸,進口量預計為5500萬噸(2010為5480萬噸,2011年為5264萬噸),中國大豆的自給率已經跌到20%以下。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