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茶”雖被列為7件事里的最后一位,但卻是必不可少的。面對市場上名目繁多的茶葉,市民總有一種“霧里看花”的感覺,感覺稍好一點的茶葉就貴得離譜。為了讓市民明明白白買茶,實實在在消費,一種新型的茶葉銷售模式——茶葉超市應運而生。
近年來,各大城市興起一股爭相開茶葉超市的熱潮,茶葉超市很大程度上規范了商家的市場行為,它的平價策略提供給消費者喝得起的好茶葉,而且茶葉超市也方便了消費者的購買,對茶文化的推廣有著重要的意義。
茶市亂象催生茶葉超市
市民李先生是個地道的茶迷,雖然不太在乎茶葉的品質,但“無茶不歡”的他每天都離不開一杯清茶。大約一個星期前,李先生在茶葉市場買了半斤散裝茶葉。
回到家中,李先生急忙打開包裝給自己泡了一杯,但他發現,自己新買的茶葉泡開后不但沒有茶的清香,反而有股霉味,喝起來也有一種澀澀的味道。
李先生隨即拿起茶葉包裝想看看茶葉是否已經過期了,但此時他才發現,自己所買茶葉的包裝上僅標注了茶葉名稱和一些詩詞,沒有標明凈含量、原料產地,也沒有生產日期和保質期。
隨后李先生拿著已經開了封的茶葉找到店家,詢問該茶葉是否已過期,但店老板回答:“這是剛到的,茶葉沒有保質期。”由于所買的茶葉只有幾十元,碰了一鼻子灰的李先生只好又拎著那袋不知“生”于何時何地的變味茶葉回了家。
像李先生這樣的遭遇,相信很多茶友都遇到過。目前有些茶葉市場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以陳充新、價格虛高、以次充好、看人定價、產品標識魚龍混雜等各種各樣的亂象。
而茶葉超市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規范了商家的市場行為,茶葉超市內的每一品種的茶葉都直接清楚地標明零售價、產地、特點,為消費者省去被黑的顧慮,真正為消費者著想,讓消費者踏踏實實購買茶葉。
在茶商李遠帆看來,茶葉超市的出現,就是要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讓茶葉價值回歸,走出不良的消費怪圈,讓茶成為老百姓的日常消費品。
在廣州,李遠帆是比較早經營茶葉超市的茶商之一。2006年他就開了第一家茶葉超市——廣州綠茗珠茶葉超市,經過多年摸索,探索出一條“一站式”茶葉銷售模式。
明碼實價成亮點
來源:中國茶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