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計劃于7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強制執行的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由于目前國內大部分地區城鄉供水機制不完全、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監測能力建設滯后、應急處置能力不強等問題,已推遲至2015年再行實施。對此,專家表示,為確保飲用水安全,確實仍有很多工作要做,除了檢測能力的建設,從源頭加強對水體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簡稱pops)的防治尤為重要。
危險的pops
多年專注于pops研究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余剛教授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指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環境中、通過生物食物鏈(網)積聚、并對人類健康及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有機污染物質。
pops有四個特性,即持久性、生物蓄積性、高毒性和揮發/半揮發性,pops可以存在于水體、土壤、大氣、生物體中,并且可以通過風和水流傳播到很遠的距離。
pops對生物體危害巨大,不僅可能會使人類嬰兒的出生體重降低,發育不良,骨骼發育的障礙和代謝的紊亂,并且還會對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和生殖系統造成危害,影響人類內分泌系統,導致生殖功能異常、新生兒性別比例失調,不僅對個體產生危害,而且對其后代造成永久性的影響。此外,一些pops還有致癌的作用,促進腫瘤的成長,并且使一些器官發生病變。即使是低濃度的pops物質也會對生物體造成傷害,例如,二惡英類物質中最毒者的毒性相當于氰化鉀的1000倍以上,號稱是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0.1克二惡英就可導致數十人死亡。并且pops能夠持久存在,能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富集,從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