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耕地流轉越來越普遍了。從理論上講,耕地流轉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但在實際的執行中,雖然農村土地確有集中到種植大戶手中的趨勢出現,但金融、信貸、科技等各種服務的配套工程沒有跟上,要實現農業的產業化和農民增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今年,遭遇特別嚴重的蟲災,又給種糧大戶造成了何種沖擊?《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深入蟲災嚴重的吉林部分地區,發現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這些通過土地流轉催生出來的種糧大戶們,目前正在面臨資金的巨大缺口,被迫以高息的民間融資來維持。
吉林省德惠市天臺鎮華家村村民喬玉貴最近發現自己的眼睛不行了。
他家共有5坰地(東北方言,1坰地合15畝),自從爆發蟲災以來,他就一天都不敢怠慢。由于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指導,他每天親自到農田噴藥。在第四次打藥時,喬玉貴發現自己徹底不行了,“眼睛看到玉米地一片黑”,他的眼睛被農藥給熏傷了。
但是,喬玉貴已經顧不了自己的傷情,他最擔心的是玉米收成和即將到來的債務。
在華家村,喬玉貴是“抬錢”種地的農民之一。當地人所說的“抬錢”,其實就是借“高利貸”,通常需要支付14%~20%不等的年息,遠高于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
偏在這時,一場幾十年不遇的蟲災,讓他徹底亂了手腳。天災人禍的雙重夾擊之下,快要到來的原本是農民們最喜悅的秋收時節,今年,或許“喬玉貴”們實在喜悅不起來了。
突如其來的“粘蟲劫難”
從吉林德惠市到農安縣的一輛巴士上,乘客們聊天的主題一直圍繞著“蟲子”。靠近農安縣時,車里出現一陣騷動,乘客們紛紛探出頭來張望,路兩邊的玉米地出現一片片“只見桿不見葉”的玉米田,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刺眼。
德惠市天臺鎮華家村今年就遭遇了“粘蟲劫難”。8月19日,德惠地區下了一場大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華家村時,村子四處依然彌漫著農藥味。
“前幾天農藥味更重。”華家村二社農民高彥青說,自從8月初爆發蟲災,農民都打了三四遍農藥。
高彥青今年五十來歲,在他種田的記憶里,還從來沒有遇上過如此嚴重的蟲災,“那個蟲子吃玉米吃得刷刷響,吃得真是讓人心疼。”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