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網訊(株洲日報李文峰吳海江)樣品粉碎、振蕩提取、樣品測試、結果判定,抽樣農產品從幾種儀器里“走一遭”,40分鐘后就顯示出農藥殘留是否超標。近日,在醴陵市富里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站,身著“白大褂”的檢測員說,每批蔬菜成熟,上市前都必須過檢測這一關,之后還要像給寶寶辦“出生證”一樣辦一個“準出證”,才能外運銷售。
醴陵在全省率先實行農產品產地編碼標識制度。農產品經檢測合格后貼上10位數字組成的編碼標識,分別代表生產區域、鄉鎮、村、組和產品名稱,消費者可通過網絡、電話進行查詢,從而從源頭把好農產品安全關,讓百姓吃上放心菜。
在富里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站,檢測員正忙著給當地蔬菜專業合作社生產的茄子辦“準出證”。證上除產品編號外,還標上了檢測員的編號和檢測時間。茄子上還貼有合作社名稱、菜農名字及電話號碼,裝箱時用“農產品抽檢合格”膠帶封裝。登陸“醴陵農業信息網”,進入“農產品產地查詢系統”,輸入編碼,相關產品產自哪個村哪個組等信息,就立即在電腦屏幕上顯示出來。
據了解,醴陵農產品產地編碼標識制度覆蓋了30多個鄉鎮(街道)。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