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洞鄉是普定縣優質茶葉生產區之一。茶葉歷史悠久,據《普定縣志》記載,1947年,普定縣曾選送貓洞茶到貴陽參加貴州省物產展覽會。解放后,貓洞茶葉有一定發展。20世紀80年代,茶葉產業得到恢復和發展。2006年,貓洞茶園面積達1514畝。2007年以來,貓洞鄉以“糧食穩鄉、煤炭興鄉、生態立鄉、種養富鄉”為發展思路,2010年,貓洞鄉實施“三個十公里”產業帶發展戰略,一是十公里生豬養殖產業帶,二是十公里茶葉、中藥材產業帶,三是十公里低熱河谷農業經濟帶,以“三個十公里”產業帶帶動全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實施以茶葉為主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堅持“自愿、自主”的原則大力發展生態茶,以村為基本單位,以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把現有的荒山、荒坡及部分坡耕地納入統一規劃建設,著力打造茶葉產業帶。在全鄉干部、群眾、種茶大戶和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實現了以新民村為主,輻射帶動龍場、來格都、補龍、螳螂、貓洞、中孟和來腰鼓等村的煤山“萬畝茶鄉”目標。現有生態茶園11000余畝,規范化種植達到90%以上,有6000余畝投產,成立了6個茶葉專業專業合作社。新民茶業專業合作社生產的“黃果樹卷曲(毛峰)”、“黃果樹翠芽”產品分別獲2010年安順市茶葉協會舉辦的“黃果樹杯”茶葉評比二等獎、三等獎,銷往貴陽、武漢、上海等地。茶產業已成為貓洞鄉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2012年,茶產業實現產值1000余萬元。
一、成立專業合作社,規范管理。以村為單位組建新民、貓洞、補龍、龍場、來格都等村生態茶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作用主要是在生態茶園建設中涉及到土地流轉、勞動力互助、移栽技術、茶園管理、套種除草等相關工作中,發揮組織、引導、協調、監督、管理的作用。如新民村少數村民在幼齡茶苗管理過程中,受傳統觀念影響,管理滯后,合作社逐戶上門服務,宣傳解釋政策,傳授先進管理經驗,很多茶農主動申請加入了茶業專業合作社,使茶業專業合作社為主的合作組織走入了正軌,引入“公司+合作社+基地+茶農”的產業發展模式,使農民吃下了“定心丸”。
來源:中國茶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