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蘋果“西進北擴”,5年取得突破性進展:果區北緣由延安市南部塬區,北擴9縣,延伸到白于山區腹地的榆林市子洲、米脂一帶,在白于山區建成了總面積170萬畝、全球最大的山地蘋果集中產區;向西,在寶雞市渭北旱塬,建成了近40萬畝、全國面積最大的矮化蘋果生產區。
8月16日,鳳翔縣蘋果種植大戶曹儒的30畝早熟蘋果已卸袋著色,等待五六天后采摘。曹儒有精細化管理的矮化蘋果園150畝,去年平均畝產3000公斤,畝均收入1.5萬元?!敖衲甑脑缡焯O果早就以每公斤7.5元的價錢全部訂出去了。晚熟蘋果也非常好賣。去年40%的晚熟蘋果以每個6元的價格論個賣?!辈苋逭f。曹儒是果區西進的樣板。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推動和曹儒的帶動下,鳳翔縣成為矮化蘋果第一縣,有矮化果園16萬畝。而在北擴所涉及的志丹、安塞等縣,連片的果園覆蓋了昔日長滿莊稼或雜草叢生的山地,隨著起伏的山巒,氣勢恢宏。
2007年,我省根據近30年來氣象觀測資料和陜西果業發展實際,提出了果區“西進北擴”的戰略布局調整。此時,“西進北擴”所涉及的縣,大多數是國家扶貧重點縣,尤其是白于山區和渭北旱塬地帶,干旱少雨、土地貧瘠、糧食產量低下,尚未形成有競爭力的農業主導產業。
經過5年的發展,蘋果產業已逐步成長為這些縣首要的農業主導產業。在延安、榆林兩市,“北擴”9縣新建山地果園百萬畝;寶雞市“西進”6縣區新建果園60萬畝,其中60%以上是矮化果園。干旱貧瘠的山地和塬區,種出了高產、高效、高質量的蘋果。特別是西進縣區,依據氣候和地域優勢,種植的多是中早熟品種,不僅抓住了市場空檔,提高了效益,也調整了我省蘋果品種結構,彌補了中早熟蘋果短缺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晚熟紅富士早采,挽回了由此給陜西蘋果聲譽帶來的不良影響。
矮化栽培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蘋果栽培技術,具有通風透光、便于機械耕作、掛果早、產量高、方便管理、節省勞力等優點。省果業局生產處處長黃長科介紹,寶雞市西部塬區的土壤水肥、立地條件和氣候非常適合矮化蘋果生產。目前,寶雞市矮化蘋果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作務技術、果園效益,都領先全國?!拔鬟M北擴”不僅拉大了陜西果業骨架,也打造出陜西兩大高端蘋果生產板塊?!吧降靥O果香味濃郁、含糖量高、耐貯藏,將成為陜西蘋果質量最好的標志。北擴區域也將成為陜西有機蘋果生產的重點區域。”省果業局局長王振興說,“西部塬區生產的蘋果含水量大、口感好、脆甜爽口。我們將在這一區域,用先進的蘋果栽培管理技術,生產出高質量的中早熟蘋果,在中早熟蘋果市場,打造陜西高端蘋果品牌?!?/p> 來源:陜西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