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三都自治縣交梨鄉山野水晶葡萄合作社門前,村民們忙著往外地大卡車上裝葡萄。當天,就有20多噸新鮮葡萄運往遵義、重慶等地,在各大水果超市上架。
“現在家門口就能賣上好價錢,省心又省力!”今年40歲的劉世周,1997年就種了6畝葡萄,“那時,葡萄成熟后要挑到丹寨縣去賣,往返路費要12元,一挑100多斤,最高賣8毛一斤。雖然價格不高,但還是比種包谷強多了。”
有了比較,劉世周又種了10多畝,村里種葡萄的人也越來越多,2004年全村葡萄已有幾千畝。由于葡萄品質好,外地客商“嗅”到了商機,村民們把葡萄擺在路邊等客商來收。
但由于葡萄不耐儲藏,外地客商競相壓價,村民只得低價出售。為改變被動局面,王恩文等8名村民帶頭成立了合作社,當時有20多名村民加入,劉世周是其中一員。
2009年三都交梨鄉成為全省首批“集團幫扶、整鄉推進”試點鄉鎮之一,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000多萬元,前進村迎來了一個好時機。
在政府的扶持下,合作社目前擁有會員476戶,還注冊了山野水晶葡萄品牌。
“現在客商聯系我們,談好價錢后,我們統一電話通知村民們采摘。今年還成功實現網上訂購,今天有湖南客商預訂40噸。”王恩文喜形于色。
在劉世周新修的兩層磚房里,堆滿了新摘的葡萄。“今天我家采了500多斤,就是頭天合作社通知的?!眲⑹乐苷f,過去是把葡萄摘來直接裝箱,現在是分級裝箱,按質論價不吃虧。
我省去年建成12個農業標準化示范縣、105個標準化示范園(場)等一批規模化、標準化、商品化生產基地。今年力爭年內全省合作社突破1萬家,認定省級示范社100家。
記者手記
三都交梨鄉葡萄從農民“挑著賣”,到路邊“等著賣”,再通過組建合作社實現網上預訂、以銷定產,核心轉變就是從被市場牽制到主動對接,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風險承受力。這其中,農民抱團組建的合作社扮演了市場主體這一重要角色。貴州,需要培育更多的市場主體,讓農產品成功跨過驚險的一跳。
來源:貴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