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上下都在叫苦之時,以花生油為代表的調和油標準缺失、自行其是的尷尬,一直是這個行業必須邁過的門檻。
8月23日,中儲糧首家公布其調和油產品配比,倒逼國標出臺。
難以調和的調和油
花生調和油、玉米調和油、芝麻調和油,五花八門的調和油產品在讓人眼花繚亂的同時,8年沒有國家標準的尷尬正在困擾著整個行業。
含量3%、5%、10%?到底什么樣的產品才能叫做調和油,業內長時間內無法達成共識。
資料顯示,2011年我國食用調和油的產量達238萬噸,占小包裝食用油507萬噸的46.9%,已經超過大豆油成為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品種。終端市場上可見的調和油品種不下20余種,卻都是在各行其道,由企業自己決定品種名稱。
“食用調和油的標準應該出來,不能因為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就不出來。”中國糧油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表示,“食用調和油的標準出來比不出來好,早出來比晚出來好。”
與整個食用油行業類似,大品牌憑借多年的市場深耕,在調和油市場中穩穩占據主動,前10大品牌占據市場72%左右的調和油份額,其余被區域品牌瓜分,而各家調和油的標示則差異明顯。
一個突出的現象是,這些調和油盡管都在名稱上突出其最昂貴和最看重的油品,也會標注產品配料,但卻看不到調和油所含各種油料的具體成分和比例。這釋放給食用油行業的信號是,調和油生產企業往往僅將具有較高營養價值、價格高的油品放很少比例,用價格低的食用油作為主要成分,卻將調和油以前者來命名。
“很多企業都這么做,并且有越演越烈之勢。”業內人士不無擔憂地表示。中儲糧油脂公司調查顯示,有的產品中花生油和芝麻油兩種成分加在一起往往不足10%,但卻叫做“花生調和油”。
這樣做的背后,利益清晰可見。當前100元的大豆油,除去生產、包裝和銷售成本,只能賺3元錢,即3%的盈利。而以大豆為基礎油的調和油,盈利可以達到6%,是純大豆油盈利的兩倍。
來源:新金融觀察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