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四川沐川縣武圣鄉草坪村5組養殖戶李百權的大鯢繁養場,一條條憨態可掬的大鯢正在二十幾口養殖池里愜意地“休息”。“現在再也不會因為養殖技術和銷路發愁了。”剛剛加入沐川縣馬邊河大鯢養殖專業合作社的李百權滿臉笑容,“現在我的繁養場已有親魚42條,成魚300余條,明年就可以上市變成票子了。”
李百權是該縣大鯢養殖戶之一。近年來,沐川依托良好生態資源優勢,抓住生態水產養殖示范園區建設契機,積極引導水產養殖戶大力繁養大鯢,“抱團”求發展,走特色養殖產業化發展之路。目前,全縣共有大鯢養殖戶200余戶,養殖大鯢2萬余尾。
示范園區引領大鯢“軍團”破2萬
大鯢屬國家二類水生野生保護動物,有“水中活化石”美稱,是現存最大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之一。其叫聲極似幼兒啼哭,俗稱“娃娃魚”。《本草綱目》記載,大鯢有“鱗目、滋陰補腎、補血行氣、治癡疾”等功效,營養和藥用價值極高。沐川馬邊河流域歷來盛產娃娃魚,故有“娃娃魚故鄉”之美譽。
近年來,受生態環境等因素影響,野生大鯢種群數量越來越少。如何搶救、保護和充分利用這一瀕危物種,讓這一珍貴資源轉變為經濟優勢,促進山區群眾增收致富?沐川堅持生態發展理念,積極引導水產養殖戶依托優越生態環境,按照規模化、標準化原則大力繁養大鯢,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全力做大養殖規模。“今年,我們開始規劃建設涉及利店、黃丹等6個鄉鎮21個行政村的大鯢養殖示范園區和核心區,并建立一定獎補激勵機制。”該縣水務局局長陳發智說,“凡是今年以來新建的大鯢養殖池和繁殖池,按每平方米50元補助給養殖戶。”
目前,該縣共有大鯢養殖戶200余戶,規模化大鯢繁養場6個,養殖大鯢2萬余尾,其中親本300余尾,具備了年繁殖10萬尾以上大鯢苗的生產能力,產值達2000余萬元。其中2戶養殖戶突破大鯢子二代人工繁育關,為擴大養殖規模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年,該縣還投資1000余萬元,新建改造大鯢養殖池和繁殖池30000余平方米,建水源工程30余處。
專合組織搭臺大鯢大方“爬”市場
隨著大鯢養殖規模的擴大,人工繁育技術的攻克,如何做強大鯢產業,讓養殖的大鯢走向市場又成了擺在養殖戶面前的一道難題。
來源:四川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