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正是大蒜種植的旺季,當陽市兩河鎮麥城村農民任光發將原來的2畝口糧田也改種了“長坂坡”牌大蒜。他算了筆賬,種一畝大蒜純收入可達5000元,而種一畝稻谷純收入只有800元,改種大蒜后2畝田可增收8000多元。在兩河鎮,像任光發這樣的蒜農已占90%以上。去年,該鎮大蒜種植發展到5萬畝,總收入達4.3億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已達60%以上。
兩河鎮土地肥沃,氣候適宜,種植的大蒜產量高、品質好。過去無名無姓,打不開市場,賣不出好價錢。兩河鎮黨委政府分析后發現,要把大蒜產業變成農民的“搖錢樹”,就必須走品牌發展之路。2005年,該鎮注冊了第一件農產品集體商標“長坂坡”。
該鎮以農民的組織化促進大蒜種植的標準化,成立了“長坂坡大蒜專業合作社”,共吸納社員1000多人,網羅農戶5000多戶,探索出“合作社+集體商標+社員”的經營模式,形成了以商標為紐帶、以合作社為依托、以社員為載體的高效農業生產組織。合作社對農民種植實施“五統一”管理,指導蒜農從選種、施肥、打藥到收割等各個環節嚴格執行標準,大蒜品質有了飛躍。2011年11月,兩河鎮“大蒜良種繁育技術規程”成為湖北省地方標準。
該鎮還實行服務的專業化,成立大蒜種植技術科研專班,長期與湖北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合作,解決大蒜種植、品種對比試驗、測土配方施肥、存儲運輸等方面的難題。他們發明的大蒜播種機,將工效提高100倍。
合作社充分利用銷售能人和龍頭企業,采用窗口銷售、網上銷售、訂單銷售、冷藏銷售等方式擴大銷售渠道。目前,產品遠銷廣東、上海、北京、陜西、黑龍江等17個省市,市場化率達98%以上。
來源:湖北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