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是農業生產的源頭和糧食安全的關鍵,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種業肩負歷史重任。我國歷來高度重視種子工作和種業發展,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多次就種業問題做出專門部署,出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礎、管長遠的政策措施,推動了我國現代種業的全面發展。目前,我國現代種業在品種選育推廣、良種供應能力、種子企業科研實力、科研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成效顯著。
然而,與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相比,與種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種業科技創新的整體水平仍然不高,差距不小。日前,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的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農學會、中國種子協會等單位承辦的“種業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大會”上,與會的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提出,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和現代科技迅猛發展,科技創新的要素在全球范圍加快流動,未來幾年,中國種業科技創新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若想快速發展,必須突破“三大難題”。
一難:種子企業擔當科技創新主體任重道遠
去年出臺的國務院8號文件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規定:在現行體制下,我國種業的現代化必須以政府為主導,實施產學研用的有機合作,逐步實現以企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模式。可以說,我國未來的種業創新,種子企業將擔當重任。
“我國種子企業多,實力弱,擔當創新主體重任需要培育。”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在此次大會上直指種業發展所面臨的一大難題,“目前,我國企業具有商業化育種能力的不足10%;商業化育種的人才、種質資源、技術基本都掌握在科研單位手中;種業全行業的利潤率不足5%,與國際種業集團——孟山都、先鋒等公司的20%以上相比,投入科研經費十分有限。”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戴景瑞這樣分析種子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他說,當前形勢下,對于利潤豐厚、易于掌控的雜交品種,種子企業樂于成為創新的主體,但仍需觀察;而對于自交作物以及無性繁殖作物,一些種子企業尚無參與創新的積極性。種業擔當創新主體重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