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47萬噸、48402萬噸、49746萬噸、50150萬噸、52850萬噸、53082萬噸、54641萬噸、57121萬噸,這一串普通的數字代表的是2004~2011年我國糧食的總產量,從數字的遞變中可以看出,我國糧食生產正穩定增長。
2012年2月1日,新一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正式對外公布,這也標志著新世紀以來,我國連續第九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的誕生。
“我國糧食生產的穩步發展,與國家一直以來的政策扶持密切相關,可以說國家在糧食生產上的相關政策給糧食增產提供了巨大的支撐。”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洪濤接受糧油市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公布,這是時隔18年后,中央一號文件再次重新鎖定“三農”。
文件第一次提出“兩項減免、三項補貼、四項保障”措施,從糧食風險基金中拿出100億元安排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以刺激糧食增產,當年糧食增產775億斤,扭轉了糧食減產勢頭。
為加大對糧食生產發展的扶持力度,2006年,國家在糧食直補的基礎上增加了對種糧農民的農資綜合直補政策。此外,國家還推行對良種和農機具進行補貼。
統計數據顯示,近幾年,中央財政對農民實行的補貼,范圍不斷擴大,面積大幅增加。僅2011年,中央財政用于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四補貼”的支出達到了1406億。
“現在種糧食不但不用向國家交錢,國家回過頭來還給農民多方面的補貼,再加上國家逐年提高的糧食托市收購價,你說我們能不積極嘛。”湖南省長沙縣白沙鄉增加村農民王曙光向記者描述現在種糧的快樂。
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產發展,國家制定了最低收購價政策、臨儲政策,避免了糧價大起大落對弱勢農業的沖擊。
在諸多扶持政策中,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功不可沒。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