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雜種優勢利用,一直被稱為世界作物遺傳與育種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
當前,在雜交水稻種植正向著“畝產逾千斤”的目標邁進時,中國的小麥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卻一直未見重大突破,雜交小麥產業化推廣更是尚需時日。
為此,在日前于西安召開的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國際學術大會上,一直從事雜交小麥研究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孫其信呼吁,必須下大力氣解決雜交小麥種子高效生產技術、雜種優勢有效改良兩個關鍵問題,才能進一步推動雜交小麥在中國的大面積種植。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孫道杰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小麥是一種自花授粉作物,雜交育種難度很大,目前常用的是小麥常規雜交育種。
“西農979”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通過常規育種選育出的新品種。近兩年,“西農979”在我國黃淮麥區推廣面積已超過1000萬畝,在河南駐馬店更是創造了百萬畝單產超千斤的紀錄。
不過,孫道杰說,如同水稻一樣,小麥也存在雜種優勢,未來小麥單產瓶頸的突破還是要寄希望于小麥雜種優勢利用。“采用雜交優勢育種的小麥,在諸多重要性狀如長勢、產量、抗性等方面,均要優于其親本。”
然而,近年來,中國的小麥雜交優勢研究似乎并非一帆風順。用孫其信的話說,可以用“歷經千辛”來概括。
1965年,時為北京農業大學教授的蔡旭從匈牙利引進“t型小麥雄性不育系”,我國小麥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就此開始。
此后,從1972年被列為全國農林科研重點研究項目,到2006年進入國家“863”計劃“強優勢組合突破”專項,中國雜交小麥育種研究歷經近半個世紀,先后探索出“t型雜交小麥”、“k、v型雜交小麥”、重慶溫光型核不育小麥c49s和c86s、河南溫光敏兩系bns等審定新組合。
不過,不育系育性不穩定、恢復源少、群體雜種優勢不夠顯著等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其間,化學殺雄技術曾一度帶來希望。
來源:本網論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