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土生土長的寧夏大棗,西游到新疆卻不得不改名換姓。更讓本地種植戶郁悶的是,寧夏大棗改名新疆棗后身價連翻數倍。8月28日下午,在寧夏農墾暖泉農場千畝紅棗種植基地,看著即將豐收的數百噸紅棗,種植戶卻難言喜悅。
“我們的紅棗賣到新疆一斤售價6.50元至8元,而新疆經銷商轉手一斤就賣25元;如果出口,賣得就更貴。”寧夏農墾暖泉農業分公司袁經理介紹,他們10年前從山西呂梁引進紅棗品種,經過多年種植研發,培育出適應本地氣候土壤條件并且高產的紅棗。由于寧夏的光照比較充足,產出的紅棗特別適合做成干棗,且口感和體積與馳名中外的新疆干棗不相上下。正因為此,新疆的一些銷售商就低價購進寧夏干棗冒充新疆棗,從中賺取更大利潤。
長期從事本地干棗種植銷售的袁經理坦言,新疆的干棗已形成種植規模化和銷售品牌化。然而多年來,對于迫切需要銷路的寧夏種植戶而言,能有穩定的買家已屬不易,哪里還敢奢望打品牌和追求更高附加值。暖泉現有3000畝紅棗基地,年產干棗500噸,其中大部分都銷往新疆和田。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國內干棗市場要打品牌,至少需要年產2000噸的種植規模做基礎。對此,暖泉農場已規劃要將現有紅棗種植規模在5年內擴大到1萬畝。但是在打造品牌方面,農場又遇到新問題,原來在申請注冊商標時,發現已經有遼寧的農產品企業注冊了“暖泉”品牌,農場不得不改用連本地人都沒聽說的商標注冊。
能否在強勢品牌的競爭中突圍,改變“替身”的尷尬處境,寧夏的干棗產業發展道路似乎任重道遠。
來源:作者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